6月18日18时至6月19日18时,15头北移亚洲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象群总体向西南方向迂回迁移3.09公里,在玉溪市峨山县大龙潭乡小范围活动。独象离群14天,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距离象群24.9公里,在昆明市安宁市八街街道附近的林地边缘徘徊。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供图
村民在采收玉米 特派记者 周馨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南坪村民小组紧邻中老边境一线,1988年,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村民放弃了世代耕种的大片农田,从尚勇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搬迁出来重建家园。南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30户126人。全村有耕地402亩,橡胶1952亩,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橡胶种植、冬季作物。
村民救助受伤大象
57岁的赵金清是这里的一名亚洲象监测员,他和大象的缘分始于1998年。当时正值炎热的7月,那时还是一名护林员的老赵在自家水稻田里发现一头大象正在吃水稻,再仔细一看,这头大象走路的样子比较虚弱,原来它是一条后腿受了伤,正在化脓。他赶紧向尚勇保护区管理所汇报,所里让他继续跟踪观察这头大象。刚开始,大象比较怕人,老赵也怕大象,他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地抛食物给大象吃。之后,老赵每天都会背上二三十斤家里的玉米,走上六七公里路带给大象吃。经过一段时间,大象对老赵有了感情,不再害怕老赵。有时候老赵去看大象,如果它刚好在草深的地方,老赵会叫一声,大象听到就会走出来。这时,老赵已经能手拿玉米直接喂大象吃了。老赵看到大象伤口上生了虫,还买了药品,用长竹竿缠上布条,再粘上药,给大象涂抹伤口。但遗憾的是,虽然老赵持续照顾了大象两个月,但大象终因年老体弱、伤病缠身不幸死去。让人动容的是,当这头象知道自己快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它来到南坪村附近,向赵金清作最后的告别。赵金清爱人回忆道:当时,大象流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这头大象与人的感人故事,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人员将这头大象的遗骨做成标本,陈列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展览厅里。
作为一名护林员和亚洲象监测员,赵金清每个月至少会有八天要到保护区去巡视监测,碰到大象活动频繁的季节,次数还要更多。老赵说他前几天还在山上看到一个由十几头大象组成的象群。南坪村村社房院子里有亚洲象监测预警设施,村外2公里处有红外线拍照监测。如果拍到大象,会自动联网到村里的广播,通知村民,注意防范大象出没。
相处久了成了习惯
在政府的宣传下,上世纪90年代末,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野生动物有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再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几年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头,已增加到目前250头到300头。但是大象数量的增长以及保护区大象食物结构的变化,导致不少亚洲象走出保护区觅食,对周边村寨的村民生活造成了影响。赵金清家22亩地的玉米今年大部分都被大象吃了,国家去年每亩赔偿400元,今年提升到600元。
55岁的村民赵金龙告诉记者,他经常能看见大象,见多了,就习以为常了。他们家有十来亩地,今年抢收了三亩玉米,其余都被大象吃了。赵金龙说,小时候附近基本见不到大象,大概在1998年后,开始看到大象出没,后来就越来越多见。
村民李如才一家有100亩橡胶,有时候大象会来吃小橡胶树的叶子,还会踩踏、折断橡胶树。虽然对于橡胶树受损,国家会有补偿,但是补偿价依然低于市场价。他们家在保护区内的10亩玉米可以说差不多是种给大象吃的,而喂养20头猪也需要玉米,他们家只好到附近村寨租了8亩地种植。谈到对大象的感情,李如才说,亚洲象一方面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和损失,一方面和亚洲象相处久了,也习惯了。
特派记者 周馨(本报玉溪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