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分散的各类杆件设施全部整合到新建的综合杆上
新建的综合杆干净又整齐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扫码看视频架空线入地
如今,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道路,市民游客可以尽兴地欣赏建筑的各个外部细节,干干净净,毫无死角。然而在三四年前,周边道路还存在架空线缠树或飞线横穿,路边高高低低立着各种杆子,与周边建筑极为不搭。
2018年上海启动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行动以来,申城大街小巷头顶上的黑色“蛛网”逐渐消失,城市“颜值”不断提升。这背后,离不开一支队伍——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中心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青年突击队。
“突击队成员从最初9个人发展到如今12人,35岁以下青年比例占80%以上。”突击队队长马亚博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承担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的工程推进,协调处理各类问题和投诉。每天要跑好几个现场,和不同单位沟通协商。为了不影响交通,施工大多在晚上,因此他们的工作时长也不固定。
让人欣慰的是,几年来这一整治行动的社会效应逐步显现,不少市民也由见证者变为参与者。2019年4月,市综管中心接到静安某小区居民关于新架设架空线杆投诉的群访件,详细说明事件对小区周边居民的影响,并列出相关法规条例。“这封信让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市民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也从侧面体现了整治行动的影响和效果。”马亚博说。
马亚博当即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核实,确认权属单位为电力公司后,他多次召集区建设管理部门及电力公司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决定采取敷设管线桥的方式解决,新架的架空线线杆全部拆除。居民感叹:“没想到我们反映的问题能这么快解决!”
将空中的线缆埋入地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马亚博回忆,中共一大会址所在新天地区域道路综合整治项目历时3年多,分两期完成,共31条道路,拆除电力、路灯、监控、信号灯、标志牌等各类杆件1331根。
因为项目位置特殊,道路整治要考虑和周边历史保护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在兴业路黄陂南路交叉口,就保留了一段长约50米的侧平石。“这批石料是老物老料,目前很难找到相同材质的石料。本着修旧如旧、尊重历史、保留传承的理念,这段‘初心之路’在施工中被特地保存下来,向往昔峥嵘岁月致敬。”马亚博说。
合杆整治后,新建综合杆387根,减杆率71%,合杆率100%。马亚博说:“原来分散的各类标志标牌杆、信号灯杆、照明灯杆、监控设备、5G设施等杆件设施,全部整合到新设的综合杆上,看上去干净又整齐。”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