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
江南水乡,江河湖荡密布,昔日往来皆是舟楫,享受的是稻饭鱼羹,而鱼是江南之鲜,水乡之魂。
从崧泽古文化遗址的考古中发现,上海先民的断发文身,就是为了在江河湖海的捕鱼中不受伤害而形成的特殊习俗。上海六千年最早的文化图腾是鱼类。那遗址中出土的鱼头形陶土网坠等文物,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先民已从徒手捕鱼发展到“竭泽而渔”,用渔具捕捞。而“簖”的发明,列竹片于江河,鱼虾只能进,而不能复出,让捕渔业有了创新性的进步,不仅成为一种先进的捕渔工具,更是成为了上海地名“沪”的简称。
渔樵耕读,渔为先。江南的鱼文化,创造了水乡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清晨的雾霭里,四乡八邻的渔民满载着鲜活的鱼虾,悠悠地蹚过江河湖泊,伴随着似水的渔歌,让古镇在这喧闹声中慢慢地苏醒。喝完早茶的人们则慢悠悠地在临水的街巷里闲逛,甚至径直跳到渔船上,在船舱里随意地挑拣鱼虾。至于临河人家就方便多了,只须在楼上吊下一只竹篮,喊一声“白丝鱼一条”便成交了。
鱼的江南,让江南人智慧勇敢,书写了豪放婉约,诗性且奔放的生命诗史,融进了“追求卓越”、“厚德载物”等江南品格。在古代江南,男女以鱼传书,鱼成为了男女青年爱情的信物。后来,男女定亲要送鱼,寓意婚姻美满,早生贵子。新春拜年要送鱼,寓意年年有余。在水乡,过去的男女青年,连恋爱都离不开鱼。青浦田歌中有,“结识私情隔条河,手攀杨柳望情哥,娘问小女望个啥?我望水面穿条多”,这“穿条鱼”,便是水乡常见的鱼类。
江南的“渔家处处舟为业”。在水乡青浦等地区还出现了专业渔民,且善经商。“渔者以船为家,率能致富”。“一网拖来数万钱”。当地有“农民牵三日三夜砻,不及渔船一枷风”的谚语。
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捕鱼和吃鱼,是人们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许多与鱼有关的民俗。诸如放养鱼苗时,要“请财神”;夏末秋初鱼病多发时,要“祭塘”;到中秋时,还要进行“发塘”的仪式;到了收获季节,渔民不仅要请亲朋好友吃“鱼汤饭”,以示庆贺,还会用自己喜爱的食物,猪头、猪肝、猪肚,雄麻鸭、童子鸡、青鱼、粽子、米糕等,祭祀湖神。用文艺表演载歌载舞,表达对大自然的馈赠。这祭湖的仪式,与古代渔民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主要目的不像过去,为了祈求平安捕鱼或四海承平,而是以渔民特有的文化方式,去感恩江河湖海,弘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它们是水乡渔民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和风俗田山歌。
江南不仅捕鱼的历史悠久,“一斗霜鳞一尺形,钓车窄似小蜻蜓。橹声一歇鼓声起,满市齐闻水气腥”,而且“家家坐舟买鲜去,尺半银鲈论斗量”。江河海鲜,在江南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江南美味佳肴的主要食材。“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是江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
一叶扁舟贴浪飞,一曲渔歌伴清溪。鱼的江南,反映了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体现了江南人尊重绿色生态的秉性和拥有“金山银山”富饶资源的自豪。是鱼给江南赋予了剑胆琴心的灵性,成就了鱼之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旺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