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五月,西山的小张照例发来视频:他家的杨梅树已果实累累。无须吆喝,缀满了枝头的乌种杨梅便是无声的集结令,去小张家果园里采过杨梅的熟客又会呼朋唤友,相约去苏州了。
小张不小,今年已是六五老翁,只是20多年前我们几人头一回去西山采杨梅,当地朋友带去的就是张家果园。他一路陪同,我们一路“小张、小张”地问这问那,这一叫就叫习惯了。打那以后,不说年年去西山吧,隔三差五会去。那绿树碧叶中飘散出的淡淡的杨梅清香,那藏在树丛中的紫红色果实成了心中的牵挂,就想着快些和杨梅有个约会。
上山采杨梅,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像模像样地背着篓子、拿上剪子、扛着梯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小张的屁股后面。杨梅枝叶如华盖,远远望去连成一片,果农们在每棵树下都铺了干草,想必是怕熟透的杨梅掉在地上后被泥土污染。
采了这些年的杨梅也算是有点经验了:树上的杨梅采下后可以直接送到嘴里,昆虫是不敢碰它的,而天然的雨露阳光都是杀菌剂,不用担心没洗过的杨梅干不干净、卫不卫生。我们还掌握了一个诀窍,长得越高的杨梅就越甜,可爬上木梯也未必够得到。有好几次我们开口问小张借长竹钩,想把高高在上的枝条扳下来,却没一次得逞。想来小张是担心我们下手不知轻重,拗断了枝条影响来年的生长。
在我心目中,采的过程远比吃来得开心,大呼小叫,大惊小怪,都市人难得有此“轻狂”。我也目睹了小张他们这一代果农这些年由穷到富、从苦到甜的收获。他们相当满足于今天的生活。
西山的果农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承包果树开始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承包前,小张是复员军人,被分在苏州一家大型企业当计划内临时工,企业离西山的家太远,一周甚至几周才能回次家。当得知村里的果树责任到人后,他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力回家了。
张家当年分到了杨梅、枇杷、橘子、板栗、银杏等果树,就像养育孩子一样,小张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的子女。
小张告诉我们,苏州的西山和东山虽皆为名闻遐迩的花果山,但东与西的一字之差就让同样的果子生就了不一样的品种。就拿杨梅来说吧,西山的小刺是尖的,而东山的则是圆的。枇杷也是,东山的白玉、西山的青种都是受欢迎的品种。
当年西山通往外面的交通不方便,每到果子的收获季,小张挑着担子要么到公路边,要么摆渡到集市上去卖,可生意总不如人意,加上杨梅娇嫩,不易保存,出行成本又高,他只能把卖不掉的制作些杨梅干,尽力挽回损失。转机来自90年代,西山的三座大桥通车后有人气了。那时的村委会还为果农们联系“爱心车队”:一时间公务车、出租车和公交车载来了一批批客人,他们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又会买回家分送给亲朋好友,西山杨梅的名声也传播开了。
巨大的变化发生在千禧年后,私家车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遍布使得地与地、人与人之间似乎没了距离。过去,游客还会担心去一次西山时间赶,不能尽兴。现在只要游人有想得到的内容,当地人都考虑周全了。景区、农家乐、民宿,好吃好玩好住的应有尽有。
小张家不再从事其他副业了,他说钱是赚不光的。他要尽心尽力侍候好与他为伴40年的果树,这些老伙伴让他收获了丰收的喜悦,而我们这些客人收获的是好心情。双赢!
金秋时节应邀去奉贤农庄,感受“采摘游”带来的满满收获感,难以忘怀。明日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