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国创动画为何老外也爱看? VIIcode复启氧护之旅再 度亮相上海进博会 激光雷达“组团”预知风云变幻
第7版:第四届进博会特刊 2021-11-10

激光雷达“组团”预知风云变幻

气象“黑科技”让进博天气早知道

“黑科技”助力下,进博气象服务保障更智慧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公安有百余只警犬组成“汪汪特工队”服务进博安保。在崧泽大道10号门,持证进入国展中心的车辆都要接受安保人员和搜爆犬检查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影报道

本报讯(记者 马丹 特约通讯员谢丽萍)寒潮来了,气温“折扣”力度多大,是不是容易感冒?强冷空气的“造访”让申城气温打对折,但丝毫不影响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热度”——雷达立体观测、人工智能等气象“黑科技”加盟,正助力申城的气象专家破译天气变化背后的“密码”,更智慧、更精细地做足进博气象服务保障。

更快更准

“注意了,强冷空气明天下午到傍晚抵沪!冷暖气团交汇下,可能会出现短时雷电情况。”一份精准到“下午到傍晚”的寒潮预报6日就和公众见面了,而周日下午,寒潮抵达,一场声势不小的秋雨如约而至。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进博会气象台台长马雷鸣说,自人工智能技术在2019年首度试水进博气象预报以来,上海的智能客观预报技术已有了显著的提升,也让今年的进博气象保障更精细、更智慧。

预知暴雨何时出现,并提前做好气象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最重要的就是与它“抢时间”。通常来说,传统的雷达回波推算只能提供一小时的预判,但这几年,上海气象部门的AI加入“预报团队”后,一直在“学习”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地面雷达、地面高空观测及社会性观测资料,已能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实时识别和定位,并“协助”预报员修订以往只能凭经验调整的数值预报结论。

“机器学习等技术使得计算机模型的‘脑容量’更大了,雷达外推也随之变得更聪明,推算时效能提升到2小时。”马雷鸣说,别看只是多了一个小时,但已足够让预报员更早作出精准的预报和预警,协助城市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进博会正值秋冬转换时节,比较容易遭遇大雾等天气。马雷鸣说,纳入AI技术的“多模式集成大雾预报产品”已经就位,能将朦朦胧胧的雾“看”得一清二楚。

全面立体

进博会办了四届,今年的开幕式首度和秋雨“撞期”。开幕式当晚,申城结束了此前10多天连晴天,逐渐被雨幕笼罩。但这样的天气变化,早已在上海气象专家的掌握之中。据天气预报,进博会的室外重大活动和展区货物装卸等活动也都早早做好准备,不是提前架设好露天遮雨装置,就是做好避雨装卸。

去年才成为“气象人”的辅天华是上海气象局进驻进博会现场指挥部的唯一一位气象保障联络员。每天他都要收集进博各保障部门的需求,并将其传递回进博会气象台,再同步将气象信息及时传回指挥部。

“精细化的天气预报,离不开高密度的气象监测网络。”马雷鸣说,在现场,一辆气象移动观测车早早入驻国家会展中心,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采集气象实况数据,供预报员分析使用,并在今年首次引进了激光测风雷达,用于监测进博会场馆50米至2500米高度内的风向风速变化,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精密监测支撑;在“后方”,上海气象部门的五部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与位于松江的上海首部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一起,形成覆盖进博展馆空域的多雷达协同观测网络,实时给出降水回波三维强度分布和三维风场信息。气象保障人员以此作出精确天气预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