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蟹644.7克,雌蟹473.6克,“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决出蟹王和蟹后,均来自江西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讯(记者 郜阳)雄蟹644.7克!雌蟹473.6克!一年一度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又来啦!虽然受疫情影响,仍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重庆、四川等地80余家单位选送的2000余只河蟹来沪“打擂”,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每年最受关注的,无疑是蟹王和蟹后了。记者对比此前14届数据发现,蟹王来自江西,重量为644.7克,排在历届蟹王第二(第一名是去年的657.7克),而同样来自江西的蟹后,则打平了历届蟹后的纪录,与2009年相同。
今年全国河蟹产量约80万吨
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随着我国河蟹产业的良性、持续的发展,全国河蟹养殖人员对优良的河蟹种质越来越重视,市场上对良种的认可和养殖面积逐年提高,这对河蟹的产业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成熟的养殖技术、精细化的管理,促使今年河蟹的整体规格更大,品质更佳,大规格、高品质的‘双黄蛋’层出不穷。”他表示,大规格、大长腿、膏满香溢的大闸蟹,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视觉和味蕾的双重享受,更是体现了良种对河蟹产业的提质和提效,展现了良种的科技价值。
王成辉介绍,今年全国河蟹产量预计约80万吨,商品蟹的来源充足,高品质的品牌河蟹各有千秋,广大消费者可以在秋风送爽的季节品尝到鲜美的大闸蟹,可以随时购买,随时大饱口福。
申城大闸蟹迎来丰收年
今年,上海的大闸蟹们可谓“久经战阵”:经历了最强台风、最长高温(8-10月超过50天的30℃以上高温)和最早寒潮的“三重考验”。“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王成辉说,“不过,上海河蟹产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殖人员积极‘减灾救灾’和‘因灾施技’,上海河蟹的整体规格、产量和品质均有所上升,上海河蟹仍迎来丰收之年。”
记者从大赛主办方获悉,今年上海参赛河蟹养殖企业约25家,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涵盖上海崇明、松江、宝山、浦东、青浦、金山等所有上海养蟹区。“这表明经过上海市有关部门、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全体技术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多年的共同努力,上海本土养殖大闸蟹已位于全国一线水平,上海蟹产业从良种覆盖度、技术集成度、市场欢迎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最前列。”王成辉表示。
要提醒的是,由于受限于整个上海的河蟹养殖面积和巨大市场需求,上海本土的大闸蟹已是供不应求。虽然秋后高温时间长,河蟹育肥和上市时间迟于去年约10-15天,“蟹脚痒”发生晚,但近期气温降低,秋意浓浓,正是品蟹的最佳之时,市民朋友们若想吃本土大闸蟹,现在就赶快行动。
河蟹产业发展开启新阶段
河蟹们“选美”“比重”的同时,一场关于河蟹产业未来之路的恳谈会也同步开展——安徽当涂县的相关领导与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在商讨河蟹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全国河蟹产业从上世纪60-80年代的‘天然放养’阶段,经过了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阶段,如今正朝向绿色养殖的方向发展。”王成辉说,“全国生产成蟹的省市已达28个,河蟹的产量和效益趋于稳定。但目前全国河蟹产业发展仍面临种质混杂、良种覆盖率低;重产量轻品质;病害与食品安全;单纯追求‘高产量、大规格、上效益’;大规格亲本育苗‘节节高’等问题。”
当涂县是全国闻名的产蟹大县,我国三大淡水蟹之一的“花津”蟹就产自这里。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2007年,也是在上海海洋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以“种草、投螺、稀放、混养、饵足、控水”为核心的河沟生态养蟹技术体系,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当涂模式”,在全国推广。
这场恳谈会上,校县双方决定,将共同探索当涂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高校合作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并将当涂县的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成“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