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战争颠覆传统战争模式
北约创新中心(iHub)一场内部研讨会
认知战争瞄准大脑控制
您听说过“认知战争”吗?这是通过特殊手段将特定信息直接作用于目标人群大脑的交战模式,从而影响其意志、信念、思维、判断和行为,其作战载体是大脑,而武器就是信息。北约各国正在筹办11月30日加拿大渥太华安全会议,今年议题就是“认知战争”。但俄罗斯《消息报》发现,北约将这一新概念战争对准俄罗斯,试图在不用暴力干预之下影响俄罗斯民众的意识,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信息是“开火的弹药”
渥太华会议的主办方除了加拿大特战司令部(CANSOFCOM),还有北约创新中心(i-Hub),法籍中心主任克鲁泽尔就是北约“认知战争”的理论权威。他并非行伍出身,但在2013年成为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顾问,同年创建iHub,2020年成为掌门人,主导“认知战争”研究。今年10月,他向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提交第一份“认知战争”报告,并促成渥太华会议以此为主题。
长达45页的报告里,克鲁泽尔强调“认知战争”能大大节省北约各国“驯服”俄罗斯的投入资源,“当所有俄国人处于北约枪口瞄准之下时,北约军队应与西方学术界合作,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武器,瓦解俄罗斯社会持久抵抗的意志”。无独有偶,在克鲁泽尔坚持下,加拿大军队在今年8月撤离阿富汗前夕,就按照“认知战争”基本原理,在该国西南部省份发动“进攻性”信息灌输,但细节和效果要等到此次渥太华会议上才公布。
克鲁泽尔解释,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将影响未来战争。他指出,多年来,美国和北约只把作战领域分为空中、陆地、海洋、太空和网络频谱,而认知空间即“人类领域”将是更具决定性的第六作战领域,“虽然军队在五个领域采取行动都是对人类领域施加影响,但‘认知战争’旨在将每个人都打造成武器,未来的冲突最有可能首先以数字形式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接下来才是在政治和经济权力中心附近展开身体接触”。
由于人往往是最主要的薄弱环节,克鲁泽尔强调“认知战争”的目的是对社会造成破坏,而不单单针对敌军,为此,“一切都要从信息开始,因为信息是发动‘认知战争’的弹药,我们不管走到哪,都要产生数据,每分每秒都在网上。我们要轻松自如地利用这些数据,更好地认识对手,并利用这些知识改变对手的思维方式”。《消息报》分析,这意味着北约最终目标不仅要达成对俄罗斯“物理控制”,更要控制俄罗斯人的思想。正如克鲁泽尔所说,“认知战争”可视为“大脑科学武器化”,让黑客利用“人类大脑的弱点”来“攻击个人”,以实施更复杂的“社会工程”。
实际上,俄军对“认知战争”新威胁充满警惕。俄国防部信息大众传媒司长伊格尔·科纳申科夫少将指出,早在2015年,北约就成立战略传媒先进经验中心,任务就是在北约成员国和伙伴国居民中培养反俄情绪。2017年在赫尔辛基成立的欧洲抵御混合威胁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居民免受“俄罗斯信息战”影响。此外,最近几个月,乌克兰已与位于塔林的北约网络防御先进技术联合中心展开合作,接受后者提供网络安全服务,目标之一是“在社会信息领域阻止俄罗斯的威胁”。
认知技术无孔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北约在“认知战争”技术储备方面也进展颇丰,这让俄罗斯感到不安。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认知技术能在不同领域模仿人类思考和决策行为,完成以往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特定任务的技术。认知技术与人工智能颇为相似,但更确切地说,人工智能技术是认知技术的源头,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要制造能思考的机器,让机器表现得更像人类甚至超越人类;而认知技术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让装置具备人类的某些功能,甚至具备超越人类的新功能,帮助人类深度思考并做出全面的决定,更好地完成任务。目前,诸如语音识别、语言处理、环境感知等认知技术已被美军用于各个领域。
同美军在叙利亚“隔空过招”的俄军就注意到,美军正秘密运用无线电通信认知技术,通过连续不断地自动检测和感知通信环境,来调整发射功率、频率带宽等,与通信环境实现最佳匹配,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在任何时刻和地点确保高质量的信息传输。相比传统的军事通信,认知无线电通信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善变”,能合理调配和利用频谱资源,降低战场上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冲突的发生,保证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抗干扰性能。美军试用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能实施动态的频谱管理和频谱共享,在此基础上,美军正进一步开发出通信装备,能有效应对敌方实施的严重压制性干扰。
不仅如此,美军还在开发所谓“认知雷达”,它使用先验知识与外界信息交互,自动感知并调整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和天线的方向,随时改变接收机的信号处理方式,以最适合的系统配置与探测环境匹配,高质量地探测并发现目标。相比传统雷达,“认知雷达”能智能化感知并适应环境,让工作状态“闻风而动”,实现对不同目标的灵活探测,对目标的发现、跟踪和监视更可靠、高效和稳定。不过,目前关于“认知雷达”的介绍非常有限,外界很难窥探其中奥妙。 常立军 张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