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
曾经路过德国某机场,突然眼前一亮——在墙上一大堆陌生的文字中赫然出现了“热水”的汉字指示牌。那么突兀,且只有汉字,显然是专为过往的中国旅客而设。我欣喜若狂,拿出保温杯伸到龙头下。一杯下肚,如饮甘霖,旅途的疲惫被消除,思乡的躁动被抚慰,一切的不妥都不见了。
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年代久远,据说考古学家在两万年前的陶土器皿上,发现了残留的水垢和底部烟熏的痕迹,证明了烧热水最初的存在。“百沸无毒”历来就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头疼要喝热水,发烧多喝热水,压力大来杯热水……白开水无异于一味包治百病的良药。19世纪,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西欧游历近一年后撰写了《中西俗尚相反说》,其中记载:“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喝白开水,似乎是中国人鲜明的特色标签。
西方人一般不会直接饮用开水,多用它来泡茶、泡面、煮咖啡和洗衣服等。开水在英文中直译为hot water,意指沸腾的水(boiled water),有时还暗喻“处在麻烦中”之意,与中文所说“水深火热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边读着“be in hot water”,一边想象咕嘟咕嘟冒泡泡的画面,不免感慨,原来英文能“象形”。比hot water更恰当的翻译是warm water,词性温柔了许多,看着叫人身心熨帖,这才是能够入口的热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老外们更喜欢把它称为hot water,绝无误读,甚至还有老外别出心裁地把它制成了表情包,在旅居中国的同道中人里广为流传——KEEP CALM AND DRINK HOT WATER(保持平静,请喝开水)。背景是黄色三角形标签,像是交通禁令标志,让人忍俊不禁。看来,老外的确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的这一神秘符号。
老外不喝开水,在中国生活就有些不习惯。多年前我接待了一位随丈夫工作来沪的英国太太,她入住古北的公寓之后第一句话就是:“水能喝吗?”问得我一脸懵圈。后来我才搞懂她的意思是:水管里的自来水能够直接饮用吗?因为习惯喝冷水,一些欧洲国家,无论学校、公园还是街头,随处可见直饮水龙头,住宅还提供直饮管道。初来乍到,对中国不了解,她担心自来水不能达标。后来,随着城市设施的提升和中国开放的进程,老外们普遍公认上海为各方面最安全的城市,我也再没遇到过类似的尴尬问题。
我听过一个说法:中国人一般脾胃虚寒,所以爱喝热水;外国人脾胃实火,所以需要凉水加冰块败败火。我不属医学人士,体质之说是否有依据,特地去请教一位美国医生。她显得十分兴奋,因为恰恰问到她也感兴趣的点上。“在市政水处理之前,喝煮过的开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来自山间溪流的淡水可能含有细菌和寄生虫。但现在多数国家的自来水都是安全卫生的,没有理由将其煮沸;喝热水纵然可以舒缓身心,但冷水也没什么不安全,对产妇也是同理!我理解喝热水是中国的习俗,新晋妈妈绝不会在月子里用冷水刷牙。但这只是一种传统,而不是一门科学,冷水一旦进入身体便会迅速升温。况且从医学上讲,母乳喂养的妈妈需要大量的水,冷水更方便饮用。我生儿子那会儿就感到非常口渴,因为母乳喂养会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口渴的荷尔蒙!”
确实,水的温度与性别国籍无关,仅仅关乎习惯与喜好。认识一枚欧洲猛男,来上海十数载乐不思蜀。有一次圣诞节赶场子,饮食不规律,肚子不舒服,只能可怜巴巴地瞪着一桌子山珍海味。我给他倒了一杯白开水喝下去,坐了两个小时,伊竟然神奇地好了,精神抖擞地奔赴下一场。这当然不仅仅是开水的作用,但我疑心上海的水土改变了他身体里的分子结构,以至于他回国后依然坚持每天早上一杯白开水。端午节那天,我在这头忙着互送祝福,对着手机上各种漂亮粽子图标画饼充饥。那头,他干脆利落地发来了自己的现场报道,有图有真相,盘子里的几个大粽子,外加一杯白开水,就是他和太太的晚餐。搞得我险些神经错乱,从上海穿越到洛桑,到底谁在过谁的节?
友谊无价,开水有价。免费的白开水在国外可是卖钱的,一杯标价4欧元卖到你心痛;有一次乘坐欧洲某廉价航空,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保温杯请求开水,小姐坚决地摇头:No!也难怪,廉价航空的本质就是仅仅提供一个座位,其他免谈。我又说:我付一杯咖啡的钱,但只要白开水可以吗?小姐立即笑靥生花:当然!
褪去一切光环,白开水回归了它的物质本性。但在中国,它被赋予了更多形而上的含义,有种不动声色的玄机在里面:你看不出温度,莽撞地一口下去,要么烫嘴要么冲喉,总之都是要吃苦头的。中国文化的若有若无,疏离留白,统统都在一杯水里了,外国人要弄懂中国文化,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