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老宅沧桑 兰香之醉(中国画) 红尘深处多寂寞 己所挚爱,亦勿施于人 小魔方,大智慧 在崖口 捡漏拼多多
第18版:夜光杯 2021-11-24

在崖口

赵燕飞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山,作为大湾区的枢纽,中山并没有想象中的满城都是建筑工地,感觉这是一个很淡定很有亲和力的城市。不大,也不是特别繁华,却让人身心愉悦。活动主办方所选的酒店,服务不是一般的周到。差不多每天都能在房间看到管家手写的便笺,字写得一般,内容却很暖心:第一天是欢迎入住;第二天,管家帮我将洗漱台上乱七八糟的洗护用品放进一个收纳篮里,特意做了说明,希望我能满意;第三天是我将眼镜摆在床头柜上,管家送了一块眼镜布,还温馨提示“爱惜眼睛,注意休息”……

给我更多惊喜的,是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一个名叫崖口的小村庄。

在崖口,我第一次对“飘色”有所了解。

站在那个小小的飘色展示馆门口,我愣了好一会。展厅里的那些戏服、道具,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那个年代,村里所有的小孩都盼着过年。好吃好喝不说,舞龙耍狮车马灯,都是很热闹很好玩的事儿。我曾跟着大人们追着车马灯队伍走遍了附近的村庄。飘色和车马灯有点像。故乡的车马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后来融入本地传统花鼓调,逐步发展成流行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飘色源自唐代一种名叫“耍菩萨”的民间祭祀,后来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素材,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举行盛大的出巡仪式。崖口飘色最著名的是“秋千色”:两个眉清目秀的小孩子,坐在一个形似秋千的架子两头,飘色出巡时,秋千不停翻转,身着戏服的孩子衣袂飘飘,时上时下,犹如仙子下凡,煞是引人注目。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都有精美的刺绣,也是崖口飘色的一大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口飘色在传承中求发展,比如,巧妙加入与防火、体育运动有关的现代题材,器材方面也做了改进,从由人抬着走变为用小车推着走。据说,每逢崖口飘色出巡时,路旁挤满了男女老少,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崖口也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我们在海边一个矮趴趴的小饭店吃中饭,大桌子上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海鲜,最新鲜的食材,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做法,和在内地吃到的海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口感,简直好吃得停不下来。这也就算了,毕竟靠海吃海,一碗小小的云吞也能刷新自己对于面食的认知,却是我不曾料到的。我印象中的云吞,无外乎一张薄得不能再薄的皮,裹一点少得不能再少的肉,边上捏一圈并不精致的褶子,加点水,汤面上撒几粒葱花,实在是乏善可陈。崖口云吞也是一张薄得不能再薄的皮,边上那一圈褶子却精精致致的,像做工考究的漂亮花边。摆在我面前的白色小瓷碗装了五六只云吞,汤里飘着几片绿油油的菜叶子,云吞米白色的薄皮里面,浅粉色的肉馅隐约可见,看起来很扎实的一团肉。这么说吧,我以前吃过的云吞,差不多大小的碗,整碗云吞的肉加起来不一定比得上崖口一只云吞的肉含量。难得的是,小肉团又鲜又嫩,香喷喷的,刚入口,便滑进喉咙里去了。

而余香,回味至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