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上海 城市吸引力在精细运营
第11版: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 2021-11-26

上海 城市吸引力在精细运营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 应盛

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以人为本。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并正在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而努力。上海如何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又怎样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

上海“生而全球”

问:上海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进而提升城市在国际议题上的存在感与话语权?

答:上海“生而全球”。从近代开埠,到成为新中国直辖市,到世博会成功举办,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上海正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而努力。上海的经济实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旅客吞吐量等均居世界前列,可以说上海本身就是非常国际化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作为拥有超过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在城市治理上有着非常好的经验,尤其是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以及“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和疫情精准防控等具体做法上,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在低碳转型和节能减排上,上海在城市能源转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浦东智能“双碳”云平台上都有非常创新的实践。上海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了《上海手册》,这是一本总结探讨上海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与解决方案的报告,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治理参考。

城市“智慧为民”

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城市应如何用新兴技术为市民造福?

答: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为市民服务是智慧城市存在的根本原因。数字化技术对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科技变革本身并不是中性、无风险的,所以在发挥好科技作用的同时也需要防范其风险。

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各型终端应用越多元、越智慧,横亘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也越来越深。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而生的风险,如隐私侵犯、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也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新风险。我们需要赋能于人,需要对所有人进行教育,提高城市智慧化过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平等,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城镇或边缘化人群的能力建设,不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区掉队。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对智慧城市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订和系统安全风险的把控,也需要丰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商业模型,从政府投资为主转向包括市场投资等多种商业模型,更好地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

最后,智能化意味着采用技术作为改善城市系统功能的手段,并最终改善为市民提供的服务。重要的是要知道,“智慧”更多的是用智慧的方法来实施有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投资于昂贵的技术。“智慧”描述的应该是城市为市民创造福祉的能力,核心理念应该是市民创造城市,而不是相反。

提升“磁极”引力

问:与世界著名城市相比,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答:城市诞生于人类的聚集,壮大于资源的流动。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永远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人类就像是一种磁体,不仅会被城市里的各类“磁极”吸引,而且聚集本身又成为进一步聚集的理由。

城市的吸引力重在精细运营。单纯的建设基础设施不是问题,难的是如何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价值,让国内外人才聚集过来。精细运营的目标,就是要激活这些国际级基础设施所固化下来的势能,转化为政策、经济、产业和环境等层面的动能。运营的过程,就是通过细分需求、定制服务,真正落实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服务好全体市民的发展。

因此,可以从年轻化、国际化和烟火气三个角度去思考借鉴。

首先是年轻化。年轻人是未来社会和创新的主流,让年轻人安居乐业是城市吸引力动能的关键。城市的发展规律已经从“产-人-城”变成“城-人-产”,也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决定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造就什么样的产业。

第二是国际化。一线城市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高水平国际竞争的“前线”,上海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佼佼者可以说是“前线的前线”。我们要更好地提升国际化交通,更好地联通世界;更好地建设国际化环境,强化生活吸引力;更好地整合国际资源,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全球活动落户上海,实现城市能级跃升;吸引更高密度的国际科研机构落户,带来更多国际科研人才、国际化的医疗和教育等等。

第三是烟火气。城市的发展要包容烟火气的存在,留住多样文化、多元生活和各种韵味,海纳百川,包容发展。

本报记者 杨一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