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桢
巴黎左岸,著名的双叟咖啡馆因疫情曾一度暂停店内服务。但店家别出心裁地“邀请”了一群超大号玩具泰迪熊“坐”在店内外椅子上,复刻着“享受”咖啡、蛋糕和暖阳的“巴黎日常”。
这一幕意味深长:对巴黎人来说,生活可以是一家咖啡馆。“在塞纳河的两岸,最先冒出头的不是番红花或水仙花,而是人行道旁的桌子和仿藤椅。”一位旅行作家写道。巴黎的咖啡馆有一点尤为特别:店外一把把遮阳伞下放着一排排座椅,几乎全部面向大街,看人流熙熙攘攘。咖啡馆内,有人聚会聊天,有人工作,有人看风景……
只需几欧元便可以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咖啡厅内喝一杯咖啡、欣赏美景——这让世界各地游客趋之若鹜。而相当一部分咖啡馆依然由家族经营,有的甚至已经传承了几代人。与赚钱相比,巴黎的咖啡馆更像在坚守,坚守着祖业,也坚守着巴黎人独特的生活理念。
与咖啡馆一样,博物馆也是巴黎生活“烟火气”的象征。在宣传2024巴黎奥运会的“巴黎八分钟”中,《马赛曲》的演奏特别选在了卢浮宫,可见博物馆在巴黎人心目中的地位。巴黎是世界上博物馆种类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博物馆有300多家。为了打造“文化公地”,博物馆等文化景点的票价遵循“文化普及”的精神。即便维护和运营成本并不低,法国的博物馆一直努力维持着面向公众的“低门槛”。
“在巴黎,咖啡馆和博物馆构成了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年四季,我们都会找朋友参观博物馆,然后我们会在咖啡馆里聊天。”法国艺术家西奥德说。这种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构成了巴黎独特的气质,创造了归属感,最终也保护了城市记忆。
某种意义上,咖啡馆和博物馆这样的空间常常被视作“城市的客厅”,它们对城市的综合赋能正在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表现。而“客厅”是否能留住“客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实现开放和共享,能否直接抵达人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