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赵海银
编者按:
所谓“家门口的学校”,是指各级政府注重文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场所。这类“学校”是多种形态的,可以很正规,有教室、有老师、有黑板、有课桌椅,有的甚至还有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让老年人回到学生时代;还有大量不拘形式的“学校”,比如街头巷尾自发的学习交流。不管是什么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丰富晚年生活。
小区“百家讲坛”
刘笑冰
老郭退休了。
那天,老郭在小区散步,看到了预告他讲课的告示,他要给小区居民讲《三国》第三讲啦!
老郭一直喜欢读历史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居委干部早知道有这么一位“三国”达人。俟老郭一退休,就邀请他给居民朋友讲“三国”。第一讲,老郭和大家重温了经典片段。第二讲介绍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让大家知道一是小说,一是历史。第三讲,老郭还要跟大家谈谈儒家核心思想在书中人物身上的体现。
几场讲座,让老郭输出之前,再次输入,在学习准备过程中,不仅自己又有了新收获,且感觉上班时那股精气神又回来了,他觉得自己才是讲座的最大受益人。
郭讲师开了一个好头,带动了好些居民跃跃欲试,各逞其能,主动报名:“如何使用支付宝”“跟我学包粽子”“养好君子兰”等等,讲课内容全部根据居民的特长、喜好和所需,擅长什么讲什么,想学什么讲什么。不论是主动请缨还是受邀讲课,大家都非常认真。备课,成了讲课者最热衷、投入最多的一件事。小区里那间小小居民活动室,除了为居民提供娱乐,还变身成了“百家讲坛”。只要有特长,人人都可以成为“百家讲坛”的讲师,那里成了退休居民最喜欢去的地方。
老郭退休了。退休后的老郭不是在旅游的路上,就是在居委会的“百家讲坛”。他为“百家讲坛”增添了新内容,也从“百家讲坛”中收获了他的所需,还结识了一批同龄朋友,预想中寂寞的退休时光没有如期而至,倒是领略了夕阳无限好的那道风景。
我听邮经讲座
龚伟明
龙兄送展的《清代民国地摊经济》,在今年的上海竞赛性综合集邮展览上获金奖。邮友们得知后,纷纷在微信群里送上祝贺的表情包。
龙兄集邮数十年,有经验有藏品,更专心于邮戳研究。去年我们居委会换届选举,新来的书记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找到他希望办系列讲座,一来让社区居民有个交流集邮心得的场所;二能丰富社区文化,形成社区集邮特色。龙兄答应了。
于是,我成了龙兄邮经讲座听众之一。
龙兄的邮经讲座,一事一讲,内容丰富。我举两个例子:从有过“远东第一高楼”美誉、矗立在南京西路黄河路口的上海国际饭店的故事,到上海原南市区小北门大境路上近500年历史的古城墙变化,龙兄娓娓道来,加之数张明信片邮戳影印件,引起听者兴趣。居委会活动室虽不大,气氛却活跃。
邮品是一部历史。龙兄在《新中国初期物资交流展览会》一讲中,以当时往来邮件、纪念日戳的实寄邮品、各大区物资交流大会专印邮简、纪念戳记等,向大家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盛况,令人难忘。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20多位社区邮友听龙兄邮经讲座,每次一边学习一边交流。龙兄的讲座,让我弄明白了邮政日戳概念。邮戳是邮电局盖在邮件上,注销邮票并标明收发日期的戳子,有普通邮戳、专用邮戳、邮政日戳、纪念戳、宣传戳、代资邮戳、风景日戳等。他说,收集邮戳是集邮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近来已经出现电子邮戳等新种类,是时代发展的印记。
近日,邮友群又在预告龙兄新的邮经讲座,我再次报名了。
我当“老师”
费平
没想到一生想当老师的愿望,在退休之后实现。那天,在家门口的学校,我当了“老师”。
近年来为创建和谐社会,许多社区建了“睦邻之家”,我们小区也不例外。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桌椅、沙发等物品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居民自发带来或捐助的。这里既是居民交流情感的乐园,又是展示才艺的平台,许多老年人把其作为终身学习与交友的课堂。
得知我喜欢舞文弄墨并常有作品见诸报刊且表达能力较强,居委书记邀我来“睦邻之家”为居民讲讲与生活有关的课。居委的信任我责无旁贷。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中国大妈”的风波,于是我根据平时收集的有关礼仪方面的资料,列了一些提纲,为居民们上了“生活与社交中的礼仪”之课。
那天“睦邻之家”来了近五十人。我从衣食住行以及如今手机微信使用中应注意的礼节,到人际交往中的“三十厘米距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使讲课不枯燥,我刻意带了碗筷、杯子、长柄雨伞等“道具”边讲边表演。有时临场发挥,见下面个别人窃窃私语或看手机时,立马就说,今天我讲的是“生活与社交中的礼仪”,尊重别人发言、不看手机也是一种礼仪哟……话音刚落,他们立刻聚精会神。“穿衣得体”“对粮食敬畏”“邻居间礼让”“怎样拿伞”“做客如何敲门”等平时疏忽的细节。经过我的演示,大家豁然开朗,“费老师讲得太生动了,”“让我们重温了小时候的家风家训”……
居民们对我的赞扬,既让讲课达到了效果,又证明家门口的学校确实为社区文化活动添了彩,更圆了我的“教师”梦。
收藏小课堂
伦丰和
书房里有清一色的古旧红木家具:冰梅纹的搁台、两节博古书橱、三镶阴木面琴桌、云石面的竹筒台和灵芝花板圆凳,加上椭圆形红木竹节多宝格等。它们来历各有故事,伴着我一路走来。在它们身上,倾注着我的热情、心血和藏友的知识、智慧。
古往今来收藏的水很深,买者求真,特别喜爱捡漏;而卖者则喜欢以假乱真,让你“吃药”。收藏界有这样一句行话“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瓷器、字画、杂件可造假,当然,红木老家具也逃不出不法商人的戕害。我就吃了几回“药”,当有人叫我参加社区收藏小课堂,我乐不可支地参与其中。
小课堂很宽松,能者为师,互帮互助,几个人喝喝茶,茄茄山河,阅读明清、民国红木家具的画册,区分庭堂、书房、卧房家具的类别和京作、苏作、广作的特征。特别科普了古旧家具的保养知识。我们收藏的古旧家具,都是榫卯结构,需要精心保养。擦拭是重要的举措,首先要拭去浮尘,然后均匀地涂上薄薄的核桃油,再用力按着软布使劲“打磨”到锃亮锃亮为止。更重要有了学友的掌眼,再也不“吃药”。
一次,在古玩商店看中一张几万元的红木琴桌,绞藤花板,老包浆,打算买下,但想到学友的告诫,不要冲动,手机联系,随叫随到。收藏高手老王来了,看了一会,就指出花板是后来“扒”的,老板一看生意被搅黄了,就气呼呼说“侬是啥人,不要瞎讲,当心……”“我是伊老朋友。”老板无奈地说了句“模子”。
这些年来,在学友的帮助下,我家一堂书房家具熠熠生辉,夺人眼球。
学会与人沟通
李颖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纪实写作班,我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
写作班邀请《新民晚报》资深记者江跃中讲课,他以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讲述采访过程中的经验和要点。课后,大家的问题是:采访实习中,对方要么是“闷葫芦”,问一句答一句,干巴巴的材料根本不能写稿;要么相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开无轨电车”,我们又不好贸然打断,干着急没办法。致使采访不能顺利进行。
江老师说,采访前先做功课:了解被采访对象的以往经历、工作性质、个人爱好等方面,寻找对方的谈话兴趣点来先行沟通,有了共鸣再切入主题加以引导。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得益匪浅。
在以后十多年的采访写稿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引起共鸣”这一点,采访过程都非常顺利。上海市劳动模范许国屏,是“笛王”陆春龄的入室弟子,我认识几位笛子演奏家,就先问许老师和他们有无交往,得到肯定回答后,知道我对笛子演奏不是一无所知,许老师很高兴。他视我为知音,不但详细讲述了他三上大别山、五下内蒙古传播推广民族音乐的先进事迹,还邀请我参加他从艺60周年作品研讨会。至今,我和许老师还保持着微信联系。
庆祝建党100周年,我采访一位已90岁高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他身体不是很好,但我提及仁川登陆时,老先生两眼发亮,记忆清晰地向我讲述他的参战经历,并将他从不外借的自撰回忆录交付给我参考写稿,家人说老先生从来没有这样信任过一个陌生人。我深深感到:采访的成功确实在于有效沟通引起共鸣,它正是打开一扇又一扇心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