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
老弄堂 任伯年的传神写照 以精品  献人民 “浪里白条”穿鲦鱼 音乐之妙难与君说 给予才是真正的得到
第19版:夜光杯 2022-01-21

“浪里白条”穿鲦鱼

曹伟明

小时候,我生活在外婆的江南古镇,那河埠桥头,总能看见不少浪里白条的鱼儿。它们是水乡人常见的穿鲦鱼和鳑鲏鱼等小精灵,平凡而又灵动。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会去镇上的水桥头守候,垂钓那些小鱼儿。钓鱼钩便是用外婆的缝衣针在火上烤红,用钳子弯就而成的。钓鱼线也是外婆平时纳鞋底的索子线,浮标则是用鸡毛竿子做成的。我不用钓竿的目的,是随时随地可以开钓。每次只要挖上蛐蟮,坐在桥头河埠就可垂钓,这是我最为快乐的时光。那时,江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穿鲦鱼游来,河中便会泛起细细的水花,让河道活泛起来。我的垂钓,在于玩耍,寻觅希望。每当我看到浮标上下起伏,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生怕会丧失良机。凡事在于熟能生巧,我在与鱼儿的斗智斗勇中,增长了不少垂钓的才识,总能收获满满。当我带着“战利品”回到家中,外婆总会惊讶不已。穿鲦鱼等杂鱼,在她老人家手中,会神奇般地烹饪出香脆的美味,晚餐桌上那飘荡着诱人的鱼香,让我非常地“下饭”。对比如今的儿童,我那时的顽皮劲儿有些过分,浪费了宝贵的作业时间。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它对我的生活知识、人生经历和可回味的童年乐趣,却是弥足珍贵的。

外婆告诉我,穿鲦鱼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暖胃止冷泻,它是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佳品。在我的长期观察下,穿鲦鱼,体形小巧,狭窄扁平,类似柳叶,鳞细整洁。然而,它胆小敏捷,活泼好动,浮于水面,随波逐流,喜欢群游。穿鲦鱼在水上游动时会丝丝作响,像飞镖般地喷射开去,鱼群犁开的浪花,煞是好看。在庄子的《秋水篇》中,记载了这一名不见经传的穿鲦鱼。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一哲思般的设问对话,让它成了江南的“名鱼”。

俗话说,适者生存。穿鲦鱼作为弱势的鱼类,在河里任何东西都会吞吃,获得足够的食物,保持充足的身体能量。它们行动敏捷,既为了觅食,更为了逃命。因为穿鲦鱼活着不易,生命短暂而珍贵。小时候,我外婆总是把它作为舌尖上享受美味的基本食材,让我过把尝河鲜的瘾。后来,我知晓李渔曾经说过,“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对于穿鲦鱼的生命快乐,古人在微醺后,曾设问道:“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苏东坡也曾问过自己“鲦从容出何为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出生在浔阳江边,生得白如雪练,精熟水性、反应灵敏的张顺,称之为“浪里白条”。

当年,我在淀山湖畔水乡采风时,曾记录过这样一首青浦田歌,它散发着江南的水气和少女的灵气。“结识私情隔条河,手倚杨柳望情哥。娘问小女在看啥?河里穿鲦鱼实在多”。这首田歌,巧妙地掩饰了水乡少女结识私情,思恋心切的真挚情感,具有江南人的智慧。

在外婆的古镇上,每当吃穿鲦鱼的季节,饭店酒家都会挂满招徕客人的招风旗。“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其实,穿鲦鱼不仅生于江南,长于中国,在国外也很常见。国外还有鲦鱼效应:即称“头鱼理论”,它是由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提出的。根据他的观察:河里的鲦鱼,很弱小,难以抵御天敌的攻击。因此,它们经常在水中群居,推选群体中的强者为首领。首领游向哪里,其他鲦鱼也游向哪里。如果作为首领的鱼失去了自制力、方向感,迷失了方向,那鱼群也会盲目跟随,导致整个鱼群遭受灭顶之灾的危机。

如今,我每次去江南古镇,总会在河边桥头徘徊,观望着水中的穿鲦鱼,它们让我又回到了童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