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休憩的獐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獐怎么分公母?为何都说“獐头鼠目”?上海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獐?……今天,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多位市民跟随林业部门组织的“走进野生动物栖息地”体验活动,来到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探寻上海“原住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的秘密。
上午,记者在基地的林间走了20分钟,就看到好几头胆小的獐,有的躲在树丛中,有的在林间跳跃穿行。每次獐一露面,都会引起大家的轻呼。而在科普馆内,小朋友们捏一捏獐、刺猬等动物的毛绒玩具,就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原来公獐是有獠牙的,母獐没有獠牙。”看着卫生间上的标识,市民们恍然大悟。
科普基地负责人战丽告诉记者,去年暑假开始,科普馆接待了来自本市浦东、嘉定、宝山等区多所学校的学生:“希望所有来基地的市民都能了解獐的基本知识。”
獐属于上海本土物种,曾在上海市郊广泛分布,但因生境减少和过度捕猎,上世纪初在上海绝迹。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8年初,松江区引进10头獐,在浦南水源涵养林里作引繁研究。2009年,又引进40头獐,建立了松江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2019年,松江区林业站启动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开展了地形塑造、水系沟通、植被优化等栖息地优化工作,并选取30头獐转移至项目地内。
去年初,10头年轻、健康状态良好的獐,被组建为一支野放“先遣队”,进行野放训练。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又为10头獐装上跟踪项圈,对其行为、活动特征等作全天候监测跟踪,来了解獐的栖息和觅食习惯,以及是否适应环境等。去年繁殖季,科研人员监测到新生小獐11头。
根据统计调查,截至2021年底,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内活跃着不少于70头獐,达成最初设立的“野放30头獐,建立起可自我繁殖的野外种群,并保证獐存活率不低于90%”的建设目标。基地内记录到的植物超过100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动物30余种。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