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申城今年70幅宅地 本月底将完成出让 街头转角新添彩绘墙 “一只獐”背后的城市底色 34条扶持措施为个体工商户纾困
第3版:要闻 2022-07-26

“一只獐”背后的城市底色

宋宁华

烈日炎炎,步入外环附近的华夏公园,这里的“宝藏”獐园吸引了不少人来“打卡”,寻访一度在上海消失的“小精灵”。

獐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上海及其附近地区曾是历史上獐的家园之一。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物种一度在上海绝迹。为了在上海恢复獐的种群,浦东新区政府、区绿容局、区科委、区林业站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努力,在华夏公园开展了一个试点项目——引入獐的种群,最高峰时圈养了100多只獐。

“一只獐”的回归,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又添一页。今年是上海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第一年。7月6日,上海举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市总林长李强在会上强调,要更好发挥林长制牵引作用,大力推进林绿工作提质增效,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就是守牢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河长、湖长、林长……一项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背后,一脉相承的是夯实的责任和共同的愿景。昨天,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东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雄娣成为上海首个居民区林长。站在“编号106001”的“林长制公示牌”旁,吴雄娣深感重任在肩。她表示,将以林长的身份带领志愿者定期开展绿化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同时,要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动性,鼓励大家主动认养绿植,共同打理维护一方绿色天地。浦东积极发动社会共治,吸引民间力量“加盟”新区生态建设,目前在聘民间林长共有717人,包括全市第一位外籍民间林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章立制保护生态环境,上海的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转变肉眼可见。几个月前,华夏公园封闭期间,几只可爱的小獐来到世间。它们生性胆小,在獐妈妈和人类的呵护下渐渐长大;随着森林环境越来越友好,它们还将被放归大自然散养,在都市森林惬意生活。拥有森林里的“绿野仙踪”,人们身处都市依然能在转角遇上“慢生活”,享受“推窗见绿色,漫步进公园,四季闻花香”的美好。

从林长制到“林长治”,既是为申城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也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好的环境。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城区开发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理念,将寸土寸金之地留给了绿色。在新杨思都市消费新中心,近5万平方米留给了可以“深呼吸”的中央绿地,打造生态之城和未来之城;在世博园区,核心区域留给了可以望江、赏湖、爬“山”的世博文化公园,它将是推介营商环境的最佳“绿色名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十四五”规划中,上海森林覆盖率、公园总数、人均绿地面积等,都已列出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不过,城市的动人底色肯定不能只看文字的堆叠和数字的提升。闻得见花香、看得见绿意、走得进森林、跑得出快意……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成人民城市建设的亮色,让人如何不心生向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