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最江南”奔赴最美好 扬帆共济  破浪时
第T1版:长三角 2022-08-16

“最江南”奔赴最美好

潘高峰

最近,有个消息让上海人和苏州人都很开心:苏州轨交S1号线将成为首条和上海轨道交通网直接连接的线路。

上海人欢呼,可以坐地铁去阳澄湖吃大闸蟹了!苏州人说,能坐地铁去迪士尼游园了!的确,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交通同城化、社保一卡通、医保异地结算、迁户口不再两地奔波……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

今天,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算起来,上一次上海做东,还是2018年。也正是在2018年11月5日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区域的发展,为何会成为国家战略?这背后显然有深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这些城市,往往都有着体量极大的城市群作为支撑,以更好地集聚和分配资源,互补促进各自发展。

世界上已经形成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最年轻的现代化城市群,长三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在不打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与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市群之间的充分分工合作,不断提升大城市的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同时让小城市也实现“小而美”的发展目标,这是成败的关键。

四年弹指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长三角的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

“一体化”是基础。人相近,才能心相亲。无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还是产业链互补,需要的都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不能有私心和隔阂。就像上面提到的上海苏州通地铁,最重要的意义,恐怕还不仅是吃喝玩乐更方便了,而是让上海和苏州的双城生活得以实现,这种不同城市居民之间高频次的互动,才能形成真正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高质量”是目标,也是手段。很多人都注意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色”还排在“一体化”之前。为什么?只因高质量,不仅是经济的成色,也是生活的品质。只有生态的才是宜居的,长三角要发展,离不开人才,要让一个区域成为高端人才的强磁场,不但要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营商环境体贴入微,社会保障温暖人心,还要保持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惟其如此,才能让人的跨城生活和融合,变得从容而美好。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四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比如,在制度创新上,不论是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的十大制度创新案例,还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8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很多已在区域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产业链协同上,已经开展了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4条产业链供应链研究,今年又围绕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四大产业链启动新一轮研究。此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也已揭牌成立。

当然,老百姓最有感受的,还是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省际断头路建成通车,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大上海保卫战中,苏浙皖三省医疗队星夜奔赴、最早驰援上海,2.5万名援沪采样工作人员,累计承担1.6亿人次采样量。大疫面前,长三角人并肩应战,同气连枝。

交卷时刻,回顾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奔赴未来。四年发展可圈可点,除了责任共担,更重要的,是机遇共享。

以上海为例,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上海始终把自身经济转型、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把上海的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之中来思考谋划,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这样的胸怀、视野和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这片“最江南”之地,一定会有更加动人的风景,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