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乃荣
胡宝谈的《弄堂》是近年来第一部完全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小说,23.1万字,展现了上海弄堂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世态人情,字里行间传达出江南的地域风貌。今年,出版了大量沪语读物的上海大学出版社重新推出这部又经精心修改的小说,并聘请牛美华、陈全娣、张黎明等80位优秀的上海话朗读者,在沪语专家丁迪蒙的指导下对各章节进行上海话朗读,用二维码方式载入书中,加上漫画家加入的插画,使全书更有声有色。
胡宝谈是80后,他观察生活十分细腻,描写深入,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最亲民的母语方言词语,真正的“我手写我口”,上海方言的“神韵”“神味”也就得到了自然流露,书中上海人的生活面貌,这座大城市的精神气质,通过上海话着着实实又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整部小说,写弄堂里的平民百姓日常的生活苦乐和奋斗,新鲜活泼。如写“嗲妹妹”怎样“嗲勿煞”;写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结婚还是想要“三十六只脚,三转一响”;写为了一张自行车票摸彩,心里是怎样“熬勿煞”后又“熬勿得”;写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就像吃咖啡,有点苦,有点酸,但是香,但是醇,就和奇妙的上海一样,从那些海派语词中显现出上海平凡人的神性。书中又加入了22个有故事情节的“小插曲”,取题“甜酒酿”“臭豆腐干”“小笼馒头”“乳腐”“咸菜”“百叶结”“檀香橄榄”“盐金枣”等,从中也可以看出上海百姓在生活和交际中的生动姿态。
本书中的对话,展现生活相当生动,情节就跟着飞扬起来,生活趣味也就这样娓娓道来。如:“侬个衣裳,赛过梧桐树个树叶子。春天勿会得远了。”“老朱回头了刮辣松脆:正宗上海人就是迭能个!”随着这些幽默而有趣味的对话的展开,每个人的形象个性化了,性格也立体化了,这就是善于运用活在民间的上海方言所表现的魅力。
更加值得称赞的是,这本小说上海话用字相当规范,而且在小说各章节后对较难理解的词语还做了正确的注释。这样使得对上海方言用字较生疏的读者便于通读,也让新上海人更方便学讲上海话。在上海话的“正字”方面,本书在用字准确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
阅读沪语的文字需慢慢习惯。但是凡事总有开头,这本书的创新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