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沙偏居上海东南沿海(江)一隅,自古以来的煮盐农耕劳动和乡野生活,造就了川沙人真诚实在、讲究人情世故的风格秉性,特别是在亲友之间注重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川沙坊间素来就有的“不来不往,亲友断光”之说,足以佐证。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者是平时正式的造访,不能空手进门。这在川沙被叫作“进门法”。在以前生活条件艰苦年代,川沙乡下人进城,常会带上一袋新轧的大米、几斤新收获的赤豆绿豆、几根甜芦粟,或者是新鲜的时令蔬菜送给亲友。这些近乎还散发着大地芳香的农产品,总能让城里人笑逐颜开,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而城里人到农村乡下,则会带些糖果、糕点、小孩玩具相送。
川沙人喜欢“闹猛”,朋友圈、同学圈、同事圈隔三差五聚餐,轮流做东,常常一场聚餐还未结束,下一场聚餐已经约定。而在菜品的选择上不喜好掼派头、摆阔气,一般多以经济实惠、味美量足的农家菜、家常菜为主打。川沙人常说,朋友间吃饭,吃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吃的是感情,吃的是开心。也许正是这样的取向,在川沙小城内,那些走高端消费的饭店往往很难有立足生存空间。而在聚会结束时,多余的菜肴大家尽可各取所需打包带走,杜绝浪费。道地的做东者还会预先另外加上一些就餐饭店的特色招牌点心,如生煎馒头、小笼包子、蝴蝶酥,人手一份带回家。
在川沙偶尔也有近似于现在的小辈们时兴的“AA制”,但一般限于开销较大的活动,如几十号人结伴外出旅游,那么会从中推出一位“秘书长”,负责支付并记录整个行程的全部支出,在旅途结束时按人头均摊费用。这在川沙被称为“劈硬柴”。而“AA制”的另一种方式即各点各的菜、各付各的账,在川沙人看来这跟陌生人拼桌没有什么两样,毫无情谊可言。三五知己小聚,大家都会争着付账,绝无可能“AA制”。
在稍稍上些年纪的川沙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本记录簿,记载着每一次操办红白喜事所收到所有亲友奉送的礼金,甚至连几箱水果、几捆锡箔、几条被面子都记得“煞煞清”。这本账在川沙被视作将来要偿还的“门头世债”。当他人家里办事情时,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数额的礼金回赠。
遇上婚宴、寿宴、满岁酒,朋友们应邀前往捧场,凑份子随礼。而每当筵席结束时,东家都会以一个小红包、一筐鸡蛋、一盒蛋糕等予以回赠,常让客人萌生“送么送了一点点,拿么拿了交交关”的感叹。
前不久,邀了十来位常年给予我关心帮助的浦西挚友,到川沙乡下一游、小聚。除了举杯小酌之外,总得准备一份礼物以聊表心意。而选什么礼物,着实让我抓耳挠腮、搓手顿脚。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很忐忑地决定让乡下邻居家的婶婶,帮我赶制了十个鲜肉馅、十个枣子馅为一份的糯米塌饼相馈赠。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从第二天起的微信群里,对我送的糯米塌饼一致交口称好,溢美之词尾随不断。区区薄礼收获了奇效,让我徜徉在“开销省,派头大”的沾沾自喜之中。其实,真正的朋友之间不会在意赠礼的贵贱、多寡,在意的是其中承载着的一份真心、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