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
常年空置的邻室换了业主,开始装修,不过装修的状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简直淅淅沥沥。建筑垃圾,碰错电线,噪声……门对门的,深受困扰,整栋楼的邻居也多少难免。新户主乃来沪闯荡的90后,已婚,一子,言语还客气。拉了他进楼栋群,有什么问题好及时沟通。窃以为,虽说一栋楼各家过各家的,只是某种程度而言也算是“命运共同体”,上下贯通的水管堵了,得商量着来解决;空调水总是往下滴,也得楼上楼下彼此商讨;杂七杂八事避不过去的。相邻而处,是缘分,也有学问。
从小在熟人社会成长,远亲不如近邻是常听大人们念叨和践行的。今天你家递一碗馄饨,明天他家送来长寿面,水龙头前做活闲话。邻家来了亲戚若吃了闭门羹,我们都会请家来坐着等;无电话时代,亲戚都是突然上门的,吃个饭随常,若是来求医,就得留宿了。不够住怎么办?小学时就有几次拿上被子借宿邻居家,和邻家姐妹挤在一张床上,如今简直匪夷所思吧。确实似乎不那么具有边界感,但这是特殊年代里的皴染温情的不得已。前一阵在“上海嘉定”公众号上发表了几篇“再‘见’,西门”主题的文章,少时的老邻居徐先生不仅在文后留言,还到我的个人公众号私信,说到往事,特别提到“小时候你外婆对我们隔壁邻居都很好的,记忆犹新”。读之潸然泪下。外婆当时不会在意日后有人记得,友善待人是她的本分为人。多数老辈人总念叨着对人和气,彼此照应,大概也不无拮据时代更需人际相助的社会之因。老母亲至今的思维还部分停在那种气息里,和老邻居们相处融融。只叹时光易老,老邻居们要么去了养老院,要么仙逝,熟悉的面孔渐渐变成陌生租客,虽也客气,究竟少了交流和熟稔,也是不无怅然的。
好比常有人怀念石库门老公房时局促但温馨的日子,下雨了,上班的放心邻居会相帮收衣服;小孩放学了,双职工放心有邻居在不会饿着。当然拥挤的日子也有龃龉甚至寒霜。但乔迁新居,心怀欢喜又恋恋不舍,其实不是怀念局促的生活,是在怀念人和人彼此之间的那些暖意润泽吧。大都市居不易,人们大多还是愿意留下来,恰当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是原因之一;但人也是纠结的,陌生于人群,又 渴望适时的暖 意,有时候甚至一盏便利店的灯也能成为生活中的“小桔灯”。所以,如今说“附近感”,说共享空间,说邻里互助,尤其去年特殊时期,大家对远亲不如近邻是切肤感受了的,微信群里一声求助,不多时门把手上就挂了所需之物,助人者早已隐身。其实,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多数人有自我道德要求,愿意释放自己的善意。
但是,现代社会中的远亲不如近邻毕竟有别于农耕和前现代,温暖和边界感同在,好比笔墨飞白,半实半虚,隐约间方有余韵。我们去年热闹的楼组群今年清冷了,除了几次空调滴漏、前业主遗留屋顶捉漏烂尾大家商谈。常态或该如此。快言快语的Z小姐也缄默了,因停车问题说话太直接,一户相关邻居退群了。她来相询,我说如果私信沟通可能会好点,群里直截了当,人家面子上过不去吧。不过也只好顺其自然,各人各脾性各行事方式。近邻间的或晴朗或阴霾在时间里自会水落石出。
近邻之亲也源于日子里彼此的细心照护,哪有什么无缘无故的亲呢,总需要打开窗,打开门,散发善意和情谊的,且不必揣回报之心,有底线的善意亦是自身福祉,倘若有回向,那就是人和机器之别,人和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