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
在我的心中,水乡的石拱桥和天上的彩虹是联系在一起的,那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美丽的弧度。拱桥与水中那个虚幻的弧度相会,共同构筑了一个奇妙的圆,它美观、实用、神秘,具有江南文化特有的诗性书卷气。
小时候的我,每逢过年,外婆除了给我吃好穿好之外,总是带我去古镇走桥祝福。那时,浙东河姆渡边古镇的“碇步”桥,是古老的渡河工具,踏石而行,缓缓走过,体会“人从桥上走,水在桥下流”的感觉。“逝者如斯夫”,走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的时光。外婆说,新年走桥,可以消灾避难,保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小学时,我随父母转业到“上海威尼斯”青浦,每逢过年,依然保留着童年走桥的习惯,泰安桥、月满桥、状元桥、迎祥桥等,都留下了我的脚印。那桥街相连,百货充盈,赏心悦目的景色,总能激发我过年的兴奋欲望,增添辞旧迎新的喜悦。尤其是晚上,在朱家角古镇的放生桥,我一面走桥数台阶,一面邂逅当空的明月,总有一丝莫名的快乐和感动,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少年时,我人生的每一个过年时光,总会爱恋那大大小小的石拱桥,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感受那江南石拱桥的古朴,流水的奔流,街巷的烟火,人们的纯真。我在桥上痴痴徘徊,踯躅远眺,快乐奔放,眺望远方。石拱桥上,铺满了无数浪迹天涯的江南之子那重重叠叠的脚印,虽历经日晒雨淋,渐渐模糊稀疏。然而,岁月无法磨灭当年他们走桥的喜悦身影。桥上依然留痕着他们希望的脚印。若是有机会返回故土走桥时,他们仍旧会凝立桥头,抚摸着桥栏,回味人生的苦难和欢乐,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是会流露出对家乡古桥的眷恋和不舍的。
春江水暖,冬去春来。新年用最美好的走桥习俗,伴我少年四季如春。也许是触景生情,或许是感叹岁月流逝得太快。小时候,急盼过年的我,到中年之后,希望过年的日子,来得慢些再慢些。在我当年主持青浦区文化馆工作时,曾策划实施了在上海五大古典园林曲水园里,集文商旅于一体的春节元宵灯会,让江南的人们在新年之际,走一走曲水园中精美的古石桥:喜雨桥、东坡桥、如意桥、九曲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响应,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人际交往,增加了城市的温度,繁荣了商业市场。曲水园里,人山人海,扶老携幼,一夜鱼龙舞。不少年轻女子还把过年走桥,演变为新年“走俏”,上演了团扇、美髻等装饰下的旗袍秀,过了一把青浦人露天“春晚”的文化瘾。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如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淀山湖畔的青浦、吴江、嘉善等地新年走桥的习俗依然保留,并呈现了新的时尚风俗。在朱家角连接昆山那长长的彩虹桥上,不仅是沪苏浙二省一市的市民打卡观光、访桥走秀,而且还呈现了春联书写、戏曲演唱等文化活动,让彩虹桥着实“潮”了起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生动局面。而位于青浦金泽,新建的跨省长桥——元荡桥上,凭借金属渔网雕塑的艺术广场,赛起了青吴嘉地区的民间歌谣,比拼着喜迎新年到来的才艺。在“上海谣”歌曲旋律的陪衬下,上演了三地市民艺术交往、情感交流、欢度春节的文化大餐,尝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后,长桥作舞台,村民当“名星”的甜头,幸福感爆棚。
“新年桥上走一走,能够活到九十九”,这是当地民间的歌谣,它代表了人们的美好心愿。新年,江南的民间风靡走桥,走出了不一般的江南新民俗,走出了不一般的人生新期盼。这是长三角地区新江南文化繁荣发展的象征,更是为长三角地区的市民搭建了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桥梁,这新年走桥和文化走秀,彰显了浓浓年味背景下的乡情和乡愁。
过年走桥,它释放了不一样的江南诗性,成为沉浸式立体化的文化创意,也引发了Z世代年轻人对新年的新期待。具有新江南特质的非凡年味,值得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