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混合运算 早春三月(中国画) 生命中的赣江 孟浩然游扬州 成之百年  江流有声 爱看十顷菜花黄 差头咏叹调
第11版:夜光杯 2024-04-12

差头咏叹调

黄政一

踏上G634,12时46分准时从杭州东站缓缓驶出,只停临平西站后,便一路前行,最高时速达300多公里。报纸看了两张,看到火车大转弯了。真快!50多分钟便达上海虹桥站。打的16.6公里回家,花了59元。阿拉与差头师傅都觉惊讶,“不堵”,两人异口同声。差头里向没异味,座套雪白,爱清爽的“老上海”还要为上海差头争脸面、扎台型5年,我鼓励他坚持到底。

上海出租车业历经百年,周祥生创立的祥生出租汽车行的叫车电话好记“40000”,喊出“4万万同胞,请打4万号电话,中国人坐中国车”的口号。现在的“让我拨四只零”(62580000),也是深入人心。40年前坐出租车不敢奢望。马路上能看到“强生”“锦江”“东湖”“衡山”“海鸥”的出租车,只能望车兴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租车行业兴旺发达,出租车公司如雨后春笋。出租车,人称差头,坐出租车叫打的。想要打的,红色夏利车为首选,因为起步价便宜。只是碰到热辣毒头天,夏利的空调不给力了。那时出租车司机月收入五六千元,甚至更高,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一些美眉非差头司机不嫁。

1988年,上海整顿出租车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制服、白手套、雪白的座套,提早预约,15分钟等候,司机为乘客搬行李 …… 这些似过眼云烟。在东京打的,“皇冠”老爷车乌黑锃亮,大盖帽、制服、白手套齐一身的司机,态度和蔼可亲,我想拎行李,他立马摇手由他来……他们坚持至今,顾客至上。

我坐差头喜欢和司机嘎几句讪胡,故事甜酸苦辣。一位司机的儿子在东亚队踢左边卫,似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老爸眉飞色舞,一脸自豪。一位曾为“湾仔”臧阿姨服务过的司机,与臧阿姨成了好友,来上海时她总会坐他的车,后来“湾仔”在上海开新品发布会,他还受邀出席品鉴。“可惜臧阿姨的两个女儿都不想接班。”他感叹道。一个星期六上午,上车发现副驾驶坐着一个小孩,一打听是念小学两年级的孩子没人带,只好陪阿爸兜风一天。有一段辰光差头司机的“屋里向”“家仔婆”(妻子)好多做起了全职太太,相夫教子。一些娘子闲来无事“三缺一”搓上了麻将,再有一些辰光,一个娘子搓走了。那位老兄叹苦经,我想他开车时的压力够大的。一位上海名牌大学毕业、已知天命的赵师傅差头开了10多年,有一段时间常坐他的车,他话不多,一俟有红灯,他总会看手机上的股票信息。后来没了他的音讯,再后来碰到他的双班搭子,赵兄因病去世多日了。英年早逝,唏嘘。一位本地口音的中年女司机一说起公婆就怨声载道,两个老人只顾旅游,孙子不肯带。最气勿过“压岁钿”只给100元!她还在努力工作,任重道远。妇女能顶半边天从她身上感受到了。

近年来我们的差头有点看勿懂,付费只扫两只码。交通卡不太能使用,纸币似“作古”——“阿哥,找勿出”,“闭门羹”连着吃进。“正规军”(国营出租车)不常见了,“游击队”(网约车)四面出击。电动出租车的舒适度不如油车,块头大的人更难受。两只大箱子再加两只旅行袋,担心电动车的后备箱装得下吗?因为有些刚来沪打拼的司机的“一家一当”已将后备箱“半壁江山”占为己有,把差头当成了“流动之家”。网约车反客为主,扬招似奢望。冬日的深夜里打着伞在冷雨中扬招,真是望眼欲穿,只好边走边扬,最后还是上了公交车往郊外进发。夜色下差头的影儿真的不常见。一探究竟,正规军“缩水”勿小,大多司机开单班。夜里10点过后不少司机打道回府了。客人少,空兜转,多消耗,早歇搁。否则明天开勿动了,这倒是大实话。最可恶最不解的是明明差头顶灯绿的,却对扬招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二探究竟,不能全怪司机,因为司机已接平台派发的单子,但平台指令未与顶灯“电调”“空车”完全融合,缺了“半口气”。空车拒载可向客管处投诉,这怎么解决呢?司机讲街上黄线划得忒多,也影响扬招。这点我倒是忽略了,因为老习惯上街沿旁一立一招手,差头很快就停在眼前了。

希望穿制服、戴白手套的司机驾着里外干净的差头靓丽而行。双班制,让点利,鼓点劲,让上海这张名片重新亮堂起来。想念宽敞舒适的“世博车”,因为它卖相好、很实在,司机乘客都舒服。近闻有银行向差头司机提供“零钱包”兑换服务,方便付现钞的乘客,尤其是免去老年人等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的后顾之忧。常用“申城出行”打车软件,发现它的定位更精准了,为它们点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