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苗寨一隅(中国画) “六一”的儿歌 一锅鱼头汤 我看“松弛感穿搭” 丰子恺回乡行
第13版:夜光杯 2024-05-31

我看“松弛感穿搭”

何菲

上海职业女性的衣品,在中国向来是拔尖的。上海老照片里,职场女性穿长旗袍配呢大衣或羊毛衫,温婉知性,楚楚动人。眼镜、手表、自来水笔是必需品,到百货公司购物也喜欢在手中夹着数册书籍,苦心打造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皆有辨识度,各有各美,没有一张网红脸。

最近一组权威财经媒体发布的数据,表明消费成熟度不同的城市在女装偏好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一线城市职业女性都在抛弃高跟鞋,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平底鞋,尽管高跟鞋的诞生代表了阶级和权利。听说天猫女鞋销量榜,排名前100的女鞋款式里仅有3双中跟鞋。细带、细高跟、水钻、漆皮,这些精美悬浮宛如前世的高跟鞋形容词,既违背了当下体制内踏实朴素的价值观,也不符合精英职业女性的专业感。既不合适走路、地铁、开车等通勤需要,有时也呈现出一种土味紧绷感,前些年小白鞋的横空出世,使得松弛感穿搭彻底出圈。

职业女性的衣品历来是个人情商和社会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从《东京女子图鉴》到上海、北京、台北女子图鉴,图鉴剧的女主都有一个固定套路,就是出生于不知名小城,毕业后在与都市的融合过程中,将物质主义和处世规则打磨圆熟的过程:从懵懂,到拜金,到励志,逐渐坚定并夯实了内核。她们从刚进城的傻白甜再到气质御姐,衣品的演变也是个人风格之魂的发现与塑造过程。记得《东京女子图鉴》里,oversize的米色风衣配大牌吊脖连衣裙,似乎是女主绫驾驭都市感的第一个转折。欲望构成了她的经历,经历构成了她的衣品,随着衣品的升级,她也越发松弛,从衣穿人,到人穿衣,她也实现了从一个日本18线小城镇的甜妞到奢侈品公关经理的转变。

《三十而已》里我最不要看的就是海漂柜姐王漫妮,尤其是她在高级餐厅与海王争吵,把他给她买的衣服一件件当众脱到只剩内衣的那一段,真是让人认定活得如此拧巴的女人,既做不了乘风破浪的姐姐,也做不了人间富贵花。其实即使嫁入豪门,上海女人也通透得很。我有个女友是个豪门阔太,衣食住行优越,但光鲜外立面下的背面也有着不可言说的沧桑。这几年她醉心编织,一条条披肩作品各具特色,巧夺天工。她说,女人床头有一副毛线针,有一本书,这辈子就不会看不开。

如今时髦阿姨们十分热衷旗袍。但我觉得不管她们多么陶醉其间,要穿出自身的和谐感与场合的和谐感并不容易,在自然与刻意的互博中,很多人会忸怩造作起来。旗袍的流行源于影视剧和社交平台,旗袍出现之处,多有老上海、花园洋房、黄包车、百乐门、谍战、江湖恩怨、夜来香、外白渡桥等等元素。她们对旗袍的理解和演绎多源于此,虽认真执着,却容易用力过猛,让人看着都累,何谈优雅与松弛。我理想中的旗袍是带些书卷气的,可以穿着通勤、逛街、约会、买菜、旅游、citywalk,它最好足够淡定,足够日常。没有多喝一杯茶就崩线的紧张感,没有一坐下就会露底裤的轻佻感,一切最好像呼吸一样自然、自在。

鲁迅先生可能是上海现代松弛感穿搭的鼻祖。姚克记得最初见到鲁迅先生的印象是:衣服很马虎,一件旧藏青哔叽袍子,袖口很宽大,露出了里面暗绿色的绒线衫,脚上是一双黑帆布的陈嘉庚橡皮底鞋。但他的眼睛很特殊,让人觉得不仅读书万卷,也曾阅尽了人间世。在夏丏尊先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件廉价的洋官纱(也即羽纱)长衫从端午前一直穿到重阳,足足有半年。他从北京去厦门教书,路过上海,上海友人设宴接风时,他穿的依旧是洋官纱。

鲁迅小时候家人叫他穿新衣服又怕新衣弄脏,总是监视警告,让他感觉坐立都不自由。初到上海时,他穿了许多年的蓝布夹袍破了,许广平给他新作了一件蓝色毛葛的,可他嫌滑溜溜不舒服,无论如何不肯上身。直到生命最后一年,鲁迅身体瘦弱禁不起重压,才做了一件棕色丝绵长袍。临终他也穿着它。这是鲁迅成人之后最考究的一件衣服了。

这十几年来,魔都型男的穿衣风格也在微妙嬗变,从雅痞风到高级商务风转向码农风再转向老钱风和厅局风,展现了社会价值、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阶级崇拜。白衬衫,干部夹克,深色西装裤,POLO衫,简单质朴的黑皮鞋,外加保温杯的组合兼具商务和休闲属性,外出考察时还能看出几分轻松和潇洒。不少型男们十分渴望共享这类衣服带来的沉稳气场、权威感和可能性。这是如今相亲界的穿搭新宠,或许也是这届中年男人因为信手拈来、驾驭自如而最具松弛感的穿搭了,也凸显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流行文化审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