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一瓶辣酱 偶遇“梵高” “古牡丹”知遇“好东家” 山里 甘当一名收藏拾穗者
第13版:夜光杯 2024-06-03

“古牡丹”知遇“好东家”

陈志超

农谚曰“谷雨三朝看牡丹”,这似乎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约定俗成的。今年入春后上海地区气温偏高,牡丹于清明节前后怒放,笔者有幸观赏到一株属于“鼻祖级”的古牡丹盛开了50多朵,可谓好享受!

这株古牡丹地处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的“明代牡丹苑”内,史料记载系明代礼部尚书、书画大师董其昌赠予年少时的同窗好友金学文的。明万历年间董其昌在赴南京就任礼部尚书前夕,悉知金学文在老家建造了新居,不忘童年情谊的他,上门将自家庭院里的两株“粉妆楼”“昌红”牡丹及亲书的匾额《瑞旭堂》作为新居落成的贺礼馈赠。

这株古牡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邬桥志》编撰者在收集资料时发现的,1999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确认树龄470年。跨越五个世纪仍枝繁叶茂如期开花,这得益于历代金家人的精心守护与养护,特别是金家第22代守护人金书林。

古牡丹在生存过程中曾遭遇过一波三折,其中“昌红”牡丹在清末金家弟兄分家时没移植成功,剩下的“粉妆楼”牡丹却顽强生长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人以种种理由欲铲除古牡丹,金书林父亲说古牡丹是金家的传家宝,谁敢毁坏古牡丹就和谁拼了,来人见其不好对付便溜之大吉。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家老宅适逢动迁,有外商及国内富商分别上门愿出重金请求转让,都被婉言谢绝。

有段时间因金家人搬离了宅基,古牡丹缺少看管,每当开花时被路人顺手牵羊摘了个精精光,还挖土取根当药用,金书林发觉后心如刀割,召集兄弟仨商议后,毅然决然将古牡丹连同董其昌赠予的《瑞旭堂》匾额无偿捐献给国家,从此这株古牡丹从“家宝”蝶变为“国宝”。日后园林部门在古牡丹原址上建围墙,取名“明代牡丹苑”免费向市民开放,日常管理仍委托金书林夫妇承担。

穿着整洁旧装,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金书林今年84岁高龄,笔者见到他时,他和老伴正在园内用铲子除草松土,还时不时地为游客讲解古牡丹的前世今生。古牡丹开花期间他和老伴天天守候在花园里,全天候为游客服务,晚上则在附近租借的临时机房里居住。因为公开了手机号,有几次夜深人静仍有游客慕名而来,金书林看到信息后一骨碌起床打了手电筒,让游客在月光下一饱古牡丹眼福。而在平日里,已居住在城区的老两口也会隔三差五地来回一两个小时,骑自行车赶到牡丹园里看管,栉风沐雨,毫无怨言。

他说精心管理好古牡丹既是遵祖训,现在也是为国家管理古树名木,平日里采取种种措施冬保温暖夏保清凉。他说古牡丹也喜“滋补”,他自有一帖古牡丹进补的“秘方”,就是在冬春两个季节里用“猪大肠”,煨汤冷却后在其根部填没浇施,夏秋季节里施以有机肥料等,正因为这样古牡丹年年保持着年轻态。

金书林似辛勤的“园丁”,几十年如一日地养护古牡丹,成绩卓著,2023年度被中央文明委评为“中国好人”,乡亲们说在守护养护古牡丹这件事上,金书林是金家人的杰出代表,而古牡丹知遇并生长在这样的“好东家”,是好运气好福气。

当下在金书林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孙也陆续加入管理古牡丹的行列。值得欣喜的是在守护养护古牡丹方面,当地的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纷纷加入,见到有那么多热心人助他一臂之力,金书林老人感动不已,他说古牡丹迎来了“第二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