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最后一块肉难吃” 流光溢彩 喜欢盛夏的理由 走过渤海上的陆桥 人性的信守 我们会漂洋过海来看你
第14版:夜光杯 2024-08-22

人性的信守

一得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

感谢诗词,正因为有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存在,今人才得知古人的生活存在和切身感受。感谢晏殊,正因为他的诗词特殊,我们才能体会到人生感受的多样性。

同是悲慨人生世事,冯正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是悲观的体感;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自然主义的锐感;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接的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就是晏殊的特殊,他把感性传导变成了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传感,这是很了不起的人生哲理在诗词中的表达。

读晏殊这首小词,或许会有人生大悟。人生苦短,人生苦难,人生苦己,因为“一向年光有限身”,“有限”:时限、局限、距离限、物质限、思想意识限。财富自由了,但许多事情想不通,还是“有限”。人是有限身,公司是有限责任人,每一个人的生命在短暂的历程中都有设限,知年达生,在大限未至的时候,如何有意义地生存,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突破。

晏殊是神童且身居高位,悟透人生,他提供的方法是“只等闲”,“莫辞频”,“不必空念远”,“怜取眼前人”。

平常心就是“等闲”。人生既然有限,何必执念太重,一切归静归常、若有若无,无论舍离、别离、分离皆以等闲心处之,这是修养也是态度,更是灵魂的宁静升华。“等闲”,不是刻意,而是圆融、不经意。“等闲”能够突破“有限”,是因为不经意,不执念,是对宇宙方生方死周而复始的规律的通透认知。“等闲”,决不自我设限,正因此,“酒筵歌席莫辞频”。“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以“等闲”为取向的社交释放,“莫辞频”是允许参与,鼓励参与,但不耽溺,一个社交封闭的人是不完善的人。

人生之所以感叹“有限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空念远”。正视有限身这个客观定律,不要操古人的心也不要想未来人的太空梦,有念远的胸襟,更要有脚踏实地正视现实的能力。梦想太远,实现不了;担当太多,实行不了;伤感太多,消停不了;落花风雨,人伤春一年,年误人一生。

既然“念远”是白白的、虚无的空想,“伤春”又是幽幽的、劳神的悲哀,那么解决方案呢?晏殊告诉我们,“不如怜取眼前人”。这首词的亮点和看点就在于此,其余都是知识点:年光有限是常理,等闲离别是常情,莫辞筵歌是常态,山河空念与落花伤春也都是常识,唯独“不如怜取眼前人”,是人生至理。

晏殊所说的“眼前人”,有几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相对于眼前物而言,人与物、人与财,人第一可贵。家财万贯最终还不是忽喇喇如大厦将倾。爱人惜物,不可重物轻人、逐利损人。其二,眼前人是相对于身后事而言。人在世间,一向年光有限身,但却有无限的心事,参不透悟不明,牵挂着永永远远的事,国事、家事、民间事、身后事,包括树碑立传的事,财产分配的事,家业传承的事。晏殊痛彻地告诉自己,怜取眼前人,不论身后事。其三,眼前人正是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酒筵歌席莫辞频,过好常态人生,不要使自己太孤苦。不合群其实是拒绝认同。眼前人除了自己之外,当然是家人、亲人、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不是享受,是互相认同,互相尽责。

人在江湖,会有多次挫败感,躺平逃离的做法都不可取。因为,“眼前人”身影相随,没有地方逃。人既在这个世上,就要“爱人”“惜物”。“怜”,就是仁爱、珍惜;“取”,就是取向、责任,取悦人生。眼前人就是自己、知己,小到家人、友人,大到企业人、社会人。爱护生命,珍惜物力,是人性的信守,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信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