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口呼吸”危害知多少 守护精神卫生  共筑心理健康 从饮食到运动全方位除痛风
第14版:康健园 2024-10-14

守护精神卫生 共筑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引发全社会重视和关注的当下,精神卫生问题正上升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精神疾病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今年,精神卫生领域发布了两份报告《精神分裂症——致力政策改革正当时》和《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再思考:利用新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团队进行了中文版内容的深入解读,旨在提高全社会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探索精神卫生服务的新途径。

复杂的症状与科学探索

作为严重精神障碍之一,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其病因复杂,通常被认为与遗传、环境和心理等多因素有关。该病往往伴随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其社会经济影响巨大,远超其他精神卫生疾患。

精神分裂症通常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三类症状群为特征,主要分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阳性症状包括被大众所熟知的妄想、幻觉、言语紊乱等。阴性症状则相对隐匿,常表现为情感淡漠、缺乏动力和社交退缩,患者往往失去与外界互动的兴趣。而认知症状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主要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计划和执行能力受损、造词和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基因与环境交织的产物,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疾病,其根源还涉及复杂的生物学机制。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没有单一基因导致该病,许多基因的组合增加了个体患病的风险。基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环境因素如孕期并发症、早年生活压力和社会隔离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患者的现实困境与病耻感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难以识别,常常被误解,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及时干预的机会。许多人在症状加重后才寻求帮助,这时他们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幅下降。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帮助患者保持更好的社会功能,减少复发和住院频率。

由于病耻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往往不敢、不愿及时就医,常常发病多年都未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医疗机构积极与社会各界携手开展各种创意健康科普行动。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600号画廊”这一创新项目,让精神疾病患者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示内心世界,既提升了公众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也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社会偏见。此外,以“心声公益”为代表的公益组织通过社区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患者活动,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克服病耻感,增强社会接纳度。

疗愈的希望之路与创新方法

当前,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临床上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和治疗结局的改善,需要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进一步探索更多创新疗法,同时引入多学科协作和患者及家属的参与,从而获得更好的康复预期。

为了应对精分症的挑战,新的方法和技术正在改变精神卫生服务的面貌。通过结合创新科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被注入新的活力。首先,数字化健康平台和远程医疗成了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工具。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识别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开发更有效的心理健康筛查工具,使得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更加简单高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也在心理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些技术可以模拟出各种真实或虚拟的环境,帮助患者在安全的虚拟空间中面对和处理他们的恐惧、焦虑或创伤。AR和VR技术还可以用于情感调节和压力管理。通过模拟放松的自然景观或引导冥想练习,患者可以在治疗中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技术并非万能,只有通过多方合作,社会才能真正为每一位精神健康问题患者提供所需的支持,共同推动精神卫生服务的进步。 凌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