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汉良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礼物——一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的纪念章,思绪也飞回遥远的过去……
1970年冬季,我穿上绿军装,跨进了军营的大门。因为我从卫校毕业,在新兵连集训不到一周就被安排去政治部宣传队报到,担任一名“随队医生”。业余时间,我拿起笔学着写起了小节目,几经挫败后,我的“数来宝”《参观雷锋展览馆》被搬上舞台,配合部队学习雷锋活动全面展开。
1972年红五月,宣传队派我到徐州参加军部的创作学习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还和战友合作创作了独幕话剧《车站新风》,配合全军学雷锋的热潮去徐淮地区七八个师巡回演出,大受欢迎。
一天,我正在为演员做康复治疗,忽然通知我说指导员找我有事,我赶到办公室,指导员对我说:根据你的情况,要压给你一个重要任务,在京剧《沙家浜》中扮演“邹翻译官”的角色,这让我大吃一惊!指导员和队长只是笑眯眯地说:“你行,一定行!”
从此,我开始了一段艰难的“爬坡登山”,从生活中的一名“医生”,变成了舞台上的“演员”。演京剧不能不讲普通话,我来自南方上海,有些词一张口就出“洋相”,比如台词中常出现“伤病员”中的“伤”字,我读成“桑”,排练时过不了关,只能反反复复练习。现在想想,光这个字,可以说连做梦都在练,一个月下来,终于“爬坡”过了“关”。
有一年除夕,部队首长交办了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我们到二十多公里外的“石臼所”,为驻防连队和乡亲演出一场《沙家浜》。“石臼所”位于茫茫黄海前哨,那天风急浪高,海潮冲击礁岩,发出哗哗巨响。副队长带着装台的战士一早就出发了,选择好场地,一直忙到傍晚时分才准备就绪。服装、道具、灯光和音响各就各位,等待“战斗”打响。当地的渔民更是像过年一样开心,提着长凳短椅,兴致勃勃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大戏”,海边广场上人头攒动,足有一万多人。
晚上的演出开始了,可海边的风不小啊!当第四场“智斗”拉开帷幕时,猛一阵狂风骤起,把背景幕墙刮得摇摇晃晃。我们紧急行动起来,没有演出任务的同志硬是用双手、用身体紧紧顶住背景幕!大家在寒风中咬牙坚守到第四场结束,我感觉全身都冻麻了,好在保证了演出圆满完成。
就是在那个难忘的夜晚,指导员告诉了我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我的人生迈开了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