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结婚启事 全球EMBA百强出炉 上海院校表现惊艳 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00亿元 名老中医冬令膏方养生节16年了
第6版:上海新闻 2024-10-14

名老中医冬令膏方养生节16年了

国医大师施杞:膏方养生需求旺盛 未来要办得更“接地气”

昨天上午,“第十六届上海名老中医冬令膏方养生节”惠民开方暨开炉活动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堂拉开帷幕。沪上多家三甲医院的名老中医为市民提供面对面的义诊咨询服务(左图为活动现场)。活动由新民晚报社联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泰坤堂等共同举办。

膏方兴于上海,并非偶然。上海四季分明,讲究生活时令,居民饮食随节气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方式。“冬季的膏方重在滋阴温补,不仅是针对当下,还要兼顾全年的保健养生。”活动现场,国医大师施杞教授说,“膏方愈来愈被民众所接受,在‘健康中国’战略下,膏方也是提升健康水平的抓手。”

已经88岁的施杞教授,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将“上海名老中医冬令膏方养生节”多年的成果,向到场的近百位市民娓娓道来。此前,膏方养生节邀请了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在内的362位海派中医专家,参与膏方咨询活动专家达4320人次,为近10万人次提供膏方服务,已成为沪上冬令养生的一块金字招牌。

“膏方是中医文化与科技的一道缩影,膏方的背后是一份心,老百姓是冲着对中医的信任,对‘杏林圣手’的崇敬,来求一料膏方的。”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干部保健局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谈道。

他回忆起近30年前,自己还是“小医生”的时候,在膏方门诊替老先生们抄方的经历,“那时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老先生琢磨一张方子,要花上三天时间。”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份责任——哪怕这个方子只是用于养生调理,没有那么急。

胡鸿毅说,“排兵布阵”不仅是中医的用药之精髓,更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情”——要了解病人的状态,才能把最好的方子合起来,所谓是“合合之美”。这份“美”,是现在的膏方值得传承下去的。

“我身体乏力,夜寐梦多,起夜频繁,就想找中医专家看看,开膏药方调补。”80岁的崔老伯是新民晚报老读者,看到有老中医膏方专家应诊,一大早就换了两部公交车过来。

现场为崔老伯义诊的是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朱抗美教授。“望闻问切”后,她觉得崔老伯适合膏方调理。朱抗美说,膏方不是服用一两周,而是服用一整季,医生需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病人,深入沟通方能开出好的膏方。效果好,病人第二年就会再来。崔老伯也挺高兴:“今天很值!阿拉老年人看病不易,希望能多搞搞这样的惠民活动。”

开方间隙,朱抗美还告诉大家,传统膏方用词华美,用四六骈文书写,读来朗朗上口;加上中医处方辨证,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更让方子充满思辨。而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思、自然万物的动态平衡尽收文字之中。现在,医生问诊趋于“流水线”,可膏方看诊却初心不变,体现着中医之美、人文之美。

“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现代疾病谱也在发展和变化,‘三高’、脾胃病患者多了,中医人和膏方都在转变,适应时代。”朱抗美说。

得知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也参加此次义诊,很多老病人也追随而来。“膏方也不能瞎补。”王庆其教授表示,膏方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虚损类疾病患者或者体质偏虚的人群,如慢性疾病已经稳定或久病体虚者;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出现精力透支、疲倦乏力等的中青年亚健康人群;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需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老年人群等。

“看到养生节的主办方有新民晚报,我特别高兴。新民晚报和上海人民的心声始终伴随在一起。今后,膏方养生节也要和晚报一样,更‘接地气’,也飞入更多百姓家。”施杞教授说。

本报记者 郜阳 季晟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