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娟
在生活里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表面上言辞强硬,立场坚定;然而,一旦触及内心深处,或是面对真正的挑战与困难,那份表面的强硬便如沙堡般轰然倒塌,露出脆弱的本质。
在沪语中,常用“嘴硬骨头酥”来形容这些表面态度强硬,但实际上内心胆小、容易退缩的人。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嘴巴的硬和骨头的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人的矛盾心理和行为特征。晚清年间,张南庄在小说《何典》中有一段文字写替死鬼要上阵与黑漆大头鬼交战:“替死鬼也不免有些‘嘴硬骨头酥’,无奈才说过了硬话,不好改口,只得装着硬好汉,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则甚?”结果替死鬼被黑漆大头鬼一榔头打死在马上。虽然替死鬼知道自己的本领不如对手,但是吃亏就吃在嘴硬上了。要知道,嘴硬是要有硬实力支撑的。
值得一提的是,“嘴硬”的歇后语在民间文化中颇为丰富,这些歇后语通常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强硬、不轻易认输妥协的性格特点。例如:
“开水煮鸭子——死了嘴硬”,意思是鸭子经过长时间的烹煮,身体已经变得软烂,但嘴巴依然保持硬挺,形容某些人即使面临绝境或失败,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言辞或立场不改变。
“刚孵出的小鸡——嘴硬腿软”,意思是小鸡刚出生,腿部力量尚弱,嘴巴却已坚硬得能破开蛋壳,用于形容年轻气盛、说话强硬但缺乏实际经验或能力的人。
“蟋蟀打架——看谁嘴硬”,意思是蟋蟀在打斗时,常通过鸣叫和用嘴巴咬斗来显示自己的威猛,用于形容双方争执不下,都试图通过言语来压倒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