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
吉祥如意 手艺的记忆 布朗族的年事 木斯塘徒步吃什么 时光的路口 诗心·诗艺·诗人
第12版:夜光杯 2025-01-13

手艺的记忆

樊晔亲

十月,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黄道婆纪念馆的青石板上落了一地的桂花。

林秀梅坐在那,一只脚轻轻踩着三锭纺车,棉线在她手中游走。屋内略显昏暗的灯光落在她手中的三根纺线上。在轮子转动的“呼呼”声中,仿佛看到了棉絮在风中摇曳,跨越七百年的绝技在此刻具象,从她的指尖化作了一缕缕长长的线,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我站在椅子上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了这个平凡的瞬间。

这是我们拍摄的十四位女非遗传承人之一。她们身上都有从容和自信,那是对技艺的熟稔,也是对记忆的珍视。林师傅的记忆里,有儿时在父母膝下学习纺纱、制衣的场景;罗泾“十字挑花”传承人郑晓蓉的记忆里,有嫁人时的幸福,有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安亭“药斑布”传承人柳玉成的记忆里,有自在与漂泊、勤劳与坚定和师傅王元昌老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些记忆,都化作她们手中的一针一线,织染进了一匹匹布料里。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个物质与精神文明勃兴嬗变的关键时刻,都可见女性的身影。嫘祖栽桑养蚕,缫丝制衣,黄道婆以织助耕,远销海外。女性的巧手下,秀藏万千气象。

在走遍上海的美丽乡村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后,我更体会到了“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的意义”。当内容与形式和谐共舞,传统与现代生活交响共鸣,乡村才能焕发新生,既承继昨日的遗产,又展望明日的希望。

当这些通过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传至海外,一位外国网友留言道:“想起奶奶也有这样一台百年老式织布机。”这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延续。它让我们记住,曾经有这样一种缓慢而细腻的生活方式,有这样一种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敬意的态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