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抽“贱骨头” 趣探“污搞百叶结” 经典年菜“素什锦” 春运之包袋演义 赤豆糯米  养胃健脾 一天一世界  戏中日月长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5-02-09

趣探“污搞百叶结”

◆ 叶世荪

方言熟语的源来有许多是事出有因却查无实据,百思之下,因循历史上遗留的蛛丝马迹予以探寻、推测,不失为一桩趣事;即上海话中所谓的“像煞有介事”。

都知道沪上人家常说的“污搞百叶结”,意为胡搅蛮缠、乱搞一气;但是字面上这种卷绞成结的豆制品千张(也叫“百叶结”)是如何与“污搞、胡闹”关联起来的?马尚龙老师也曾撰文发出灵魂拷问:好端端的百叶结,怎么会沾上了污搞的名声呢?此外,在相同的语境中,“污搞”两字按各人理解还有不同写法;譬如《上海方言的熟语》作“乌搞”,《张江镇志》作“胡搅”,小说《繁花》作“巫搞”等等;这就更让“污搞百叶结”的源出扑朔迷离。

如果跳开现代人们熟悉的这味豆腐皮“百叶结”,历史上曾有和它语音相似的另一样东西:“百叶髻”。隋唐时期崇尚奢华的风气在贵族妇人发式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编织形态各异的发髻;其中有一种在头顶梳出丛状多鬟髻形式的丛髻,也被称作“百叶髻”。20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有“百叶髻”的图样。这个“百叶髻”在后来文人的笔下也能见到。唐代元稹《梦游春》:“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明代梁辰鱼《浣纱记·问疾》:“解罗衣卸百叶髻,脱红裙掩香肩袖”。梳妆“百叶髻”的前提是要把头发盘得很高,这样才能让发髻层叠,继而分出很多小发髻,形似百叶。宋代以后,奢靡的贵族之风消散,再弄出“百叶髻”,便成为被人耻笑的胡闹行为。久而久之,曾经的“百叶髻”离开人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便被民间常见的豆腐皮“百叶结”取而代之。口音未变、含义依旧,只是看似亲民的写法把口味、营养俱佳的豆制品千张无辜地带进“污搞”的沟里去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