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寻根 日日相同又不同 痴诉点香(设色纸本) 生活需要几分甜 过年话花 那些村庄里的都市 以阅读为舟,做自己生命的水手
第11版:夜光杯 2025-02-10

以阅读为舟,做自己生命的水手

王小凤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文学作品《旁观者》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亚特兰蒂斯的水手——水手见识过真正的生活,能够辨认生活的真伪,确保不在生活中沉没。这一句话为《亚特兰蒂斯的水手》这部书灌入了灵魂。于读者而言,世界喧嚣,书籍就像一叶扁舟,让我们像水手一样不至于在浩渺大海中迷失、沉没。

阅读是一次精神的远游,也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从《其实不识字》到《十九日谈:古诗十九首里的英雄与生活》再到《亚特兰蒂斯的水手》,学者、读书人杨无锐带给我们的深读与思考,是在聒噪现世的阅读溯源,阅读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杨无锐在《亚特兰蒂斯的水手》(以下称《水手》)一开始就直面古往今来“四十不惑”中的“惑”,直陈人生之“惑”,从古今中外十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的文字中寻找解惑的钥匙,与读者一起抽丝剥茧,为自己解惑,也带着读者解惑。

《水手》收录了作者对十位作家的十篇阅读札记,十篇札记在四年间写就。作者打破学科限制,选择十位作家,让读者在文学、哲学、历史、管理学等开阔世界中逡巡,初读颇觉繁杂甚至有格涩之感,再读会禁不住把每一篇文字认真品咂。十篇札记就像十块精心挑选拼合起来的下午茶甜品,模样味道各有千秋,如春花秋月,各有美意。

对这十位作家的十篇阅读定位,对作家和书籍的选择根由,是作者四十岁时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何过好这一生?这是一个可以称为“华而不实”的问题,也可以称为一个“徒增烦恼”的问题,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挑战和发问,抑或是对已走过人生路程的总结:读了那么多的书,走过那么遥远的路,前路依旧遥远且迷雾重重,如何过好这一生?

古人的“不惑”边界被当下的多元信息打破,没有了边界,“惑”便无处不在。敢于向困惑挑战和发问,带着问题进入阅读世界,让阅读本身答疑解惑,未尝不是一次聪明且扎实的尝试。就像作者所说,好书都有一种说服的力量。写这本书唯一的目的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自我教育。恰巧,自谦的作者能够把故事讲得极好。他的文字能够嚼着读,所以,理应让更多的爱书人看到。

在阅读中,我喜欢那些能够导引我前行的书,从一本书抵达更多本书,显然,这个基本诉求达到了。《水手》能够加长我们的阅读清单,丰富阅读谱系,但它的意旨不止于此。如卡内蒂、米沃什、迪伦马特等大家熟悉的作家,杨无锐给出了我们看似陌生的解读;那些初次谋面的作家,他带给我们深入思想、跨越边界的解读。他从文学角度解读彼得·德鲁克,从教育核心直面柏拉图,从生命本身去考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他探寻生命的虚无感和疑惑感,以及那些为了顺应或者对抗虚无和疑惑的作者,让我一次次返回文字本身,去看作者透过文字来剖析“困惑”的问题,去与朋友无阻隔地“晾晒困惑”,一个敢于晾晒自己的无助甚至疑惑的人,当以兄弟相称(借用作者语),当十分珍惜。

同时,杨无锐引我们进入一个偏于思考的甚至有些小众的阅读路径,就像进入曲径通幽处,带着探秘的思路去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喟。所以,阅读这本书是需要跨越门槛的,好看的风景都在偏僻险远的地方,好看的内容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阅读,是一本书抵达更多本书的过程,是一种与内容相遇相识的过程。跟随杨无锐的阅读,在这层基础体验之上,还给你设定了更高的考验:熟悉一位作者的全部作品,通晓作品的逻辑,然后与作者的思想对话。

如果生活或者现实不能给出答案,或许阅读书籍会给出万千种答案,也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抑或仅仅是回答自己“疑惑”的机会。就像我们的人生,一直需要我们去探寻,去求索我们所认为的答案,做自己生命的水手,站立在阅读的扁舟之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