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震霖
正月初一,南方讲究吃手工包的汤团;正月十五,北方喜欢吃滚出来的元宵。一个“包”一个“滚”,体现的是圆子不同做工,无形中,还将新春节庆作了“首尾相继”,寓意传统年俗吉祥圆满。
通常用糯米制成的球形食物,统称为汤团或圆子。早在宋朝,圆子煮熟后浮在水面,被形象地称为“浮圆子”。以意为之,它应是始初的汤团或汤圆,据传盛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来宁波猪油汤团,渊源有自,成为今天圆子中的“天花板”也就不足为怪,而且一直是颇有仪式感的新岁“首吃”,深深嵌入传统民俗的基因。
初一早上,案头除了摆放香花果蔬外,我习惯盛上一碗甬式汤团,感觉这才是视觉与味觉十分璧合的“岁朝清供”。当吃完热腾腾的汤团,福至心灵,再从容进行其他的年事。
从前年脚下,弄堂里充满了烟火气,家家忙于备办年物或节货,最闹猛的是加工包汤团的水磨粉。那时谁家若有石磨盘,很吃香,一定会被街坊争相借用;一户磨完,另一家接续,日夜不辍地周转。
想起昔日的邻好与石磨盘,至今让我感怀:前者“东壁余光”不再,后者“天命有归”大多改作装饰物。
自小在井闾的环境中长大,读“正书”无兴趣,学“杂玩”来得上心,所以不成器,可倒是学会包搓汤团等一些与年龄不符的“拿粗挟细”。那时先把糯米淘洗后浸上一两天,将其泡软;研磨时不疾不徐,一小勺米一小勺水,交替加入磨眼中;同时用米袋盛接从石磨淌出的浓稠米汁,磨完扎好袋口吊在阴处让水沥干。这种掺水细磨而成的水磨粉,做汤团,糯性可塑,绵软适中,嚼不粘牙。
凡吃惯宁波猪油汤团的人,往往不会再吃其他的汤团,这还与“三合一”的馅料不无关系。它选用新鲜的猪板油,剥去筋膜,切碎放入黑芝麻粉及糖粉,也叫黑洋酥。由于黑芝麻属油溶性子实,只有油脂才可化解,在添加甜味之后,马上衍变出“糖舌蜜口”的至味。做黑洋酥,费心劳力,不宜效之。好在机器生产干的“水磨粉”和黑洋酥成品现在都能买到。不妨捏成黑洋酥小剂子冷藏,想吃,只需揉和适量的水磨粉,汤团唾手可得。此外,超市有速冻汤团,差强人意,可做不时之需。
每到年关,街上有名的糕点门店,购买手工汤团的队伍,肩挨肩,脚碰脚,而我“不因人热”,在家随时能吃自产的汤团,全靠薄技所赐。当然,动动小手下单,电商片刻就会将汤团送达。
然而猪油汤团,不适合外卖,唯有堂食才可体味黑白间的甜香软糯。在咬破汤团皮的瞬间,略感烫嘴,吹口气,再聚拢嘴唇吸到流淌出蜜蜜甜的黑洋酥浓汁……过了十五,年又过完了。满心欢喜,期待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