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蛇肖印  篆刻 咏梅二首 继续快乐烘焙 养兰花记 一枝腊梅早迎春 石头里的宇宙 与谢衍同学
第12版:夜光杯 2025-02-15

石头里的宇宙

毛冬鸿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跟星星一样多的石头,一是与石头相伴而生的野草。毫无疑问,我这句话是仿照康德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而来的。写下这句话的前几分钟,我刚把几本写石头的书塞进了购物车里。

我喜爱石头,喜爱野草,因为在我出生并长大的那个世界里,石头和野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农村土地已经包产到户好多年后,在父亲工作的学校隔壁,一家废弃的农机修理站成了我的百草园。在没过膝盖的野草里,我带着小伙伴寻觅生锈的钉子、裁剪过的废铁皮、沾满黑色机油的零配件。我们从随处可见的石头里挑选适手的工具,用我们的石锤、石斧、石磨,把捡到的铁器加工成稀奇古怪的玩具。

我记得在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重新经历一遍人类的进化。套用这个观点,我总是习惯把我的童年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在学习使用石制工具的过程中,我把自己进化成了同龄人里动手能力很强的一个男性成年人,然而也很不幸地养成了依恋石头的怪癖,以至于后来我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为了钉一枚钉子竟然跑到楼下寻找石头,结果一无所获,黯然神伤。

童年时代的我被人称为野孩子,站在野孩子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没有真正的石头和野草的地方。大城市当然也可以找到石头和青草,但那不是真正的石头,不是真正的野草。城市的石头和野草,是嵌入到建筑规划中的,是购买运输来的,是可以被计算的。城市把从自然中开采的石头和野草驯化成了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城市使用结构精巧的机械工具,就连铁这样的金属也只是这些机械工具的构件,而非全部。最初是铁器取代了石器,现在新材料又取代了铁器,城市在进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野孩子在“石器时代”还有一种快乐,就是掀开一块石头总会有惊奇的发现。蚂蚁、蜘蛛、蚂蚱、蜜蜂、天牛、鼠妇、蜈蚣、蜥蜴、蛇虫……你永远猜不到从石头下面会钻出什么来。在掀石头的过程中,野孩子也见识了生命本质上的坚韧,一块躺在野地上的石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同样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植物世界,种子在石头下面发芽,根系在石头下面游走,植物、真菌肆意生长,压在上面的石头从来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变成了屋顶,为无数生命提供了庇护。

正是“石器时代”的这类经验,给我后来的城市生活带来不少困扰。比如,有时候得眼睁睁看一块原本丰茂葳蕤的野草突然被清理干净,然后你就会看到工人来这块地里种草。重新栽种的草排列得整整齐齐,体现了一种用数字管理的城市美学。毫无疑问,新草地上不可能有一块石头,甚至碎砖头都没有,新草无精打采,在烈日下齐刷刷低垂脑袋。而种地的老农都懂的道理是,田地里有一些小石头、碎砖头,可以保持水分,降低光照温度,有利于作物生长。

在城市里生活得越久,我发现我身上对石头的依恋就越强烈。这种依恋发展到后来,就是不论去哪里,我总想捡几块石头带回来。寻觅石头的行动从踏上郊野之地的第一步就开始了,回城的路上,要是没有一块石头作伴,显得极其孤独无聊。

与捡石头同时生长的一个习惯,是收集与石头和野草有关的书。最初是一些自然文学的书,《瓦尔登湖》《沙郡年记》《林中水滴》《塞尔彭自然史》《夏日走过山间》《寂静的春天》,再后来,扩展到了地质学、生态学的通俗读物。不知不觉,关于自然的书,成了我藏书中的主体。在阅读开启的虚拟空间里,我有一个永不衰败的百草园,石头与草相依相伴,生机盎然。我又变成了一个野孩子。

这次新买的书,是《从一枚鹅卵石看地球通史》《读懂岩石》《改写地球的25种石头》《卵石之书》。这些书告诉我:地球的主体是岩石,可以说水、空气、土壤以及生命的出现完全依赖于岩石。岩石是地球生命的基石。它们的故事极其宏伟,所涉及的领域远超人类的想象与经验。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球的形成——甚至更远,还要追溯到远古恒星的诞生与死亡。

大名鼎鼎的牛顿曾经说过:“我似乎一直只是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偶尔发现一块比平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便欢欣不已,而眼前却是那浩渺的真理海洋,远远未经探索。”而他的一位当代追随者,《从一枚鹅卵石看地球通史》的作者扬·扎拉斯维奇说:“在鹅卵石光滑的外表之下,我们也可以一窥地球的未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