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餐盘换小餐盘、整份菜改半份菜、AI判别是否“光盘”、用“边角料”制作新菜式……这些小改变,已悄然发生在长宁区政府机关。记者近日从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日长宁站主会场活动中获悉,长宁区发起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倡议,并启动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进网格等行动,将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志愿者及市民紧密相连,巩固垃圾分类实效。
在长宁区政府2号院食堂,处处可见帮助源头减量的“小心机”——大餐盘换成了小餐盘,米饭有整份和半份两种,餐巾纸则限取一张。
取餐处,一台AI自动识别机器可以读取餐盘上菜式的卡路里,通过这种方式倡导“轻食餐”,避免热量超标和食物浪费。
而在餐盘回收处,新安装的全市首台智能餐余监控机器能便捷识别用餐者是否“光盘”:只要你端着托盘靠近,摄像头便会识别到盘内剩余的食物,根据不同的剩余量,大屏上会显示“光盘可期”“节粮进阶”“光盘达人”等,志愿者会据此提醒。
用“边角料”制作新菜式则体现了厨师们“反食品浪费”的意识。“榨豆浆剩下的豆渣,被做成口感香脆的‘豆渣丸子’。芹菜叶被做成蔬菜蛋饼,卷心菜老叶和菜心可以做泡菜,馒头可以做炒馒头丁。”食堂负责人郭英地表示,这些“边角料菜”是随餐免费提供的,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其他食材的使用。
据介绍,长宁区政府部门正从采购、仓储、加工、制作、出菜等各环节,努力推进垃圾源头减量:采购前,每天预估用餐人数,根据人数安排采购量;储藏时,减少易腐易坏食材的变质;加工时,充分利用以往丢弃的边角料,制作受员工欢迎的粗粮;出餐时,用餐高峰期大锅备菜,续菜时则用小份,减少浪费。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