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粮食瓜果皆艺术 一笔文债 烤红薯 高原生态、自然与文学 邂逅 寻找布谷鸟
第15版:夜光杯 2025-04-22

一笔文债

郭舒权

我欠鲍贤伦先生一笔文债。我和他不熟。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书法,主要是秦简一路的,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江南书风写简牍的不多,老一辈中,出名的有钱君匋,他写的汉简,多苍劲流丽,余韵不足。记得西北地区也有好简牍者。有位陈建贡书家,在上海书画社出了本简牍字帖,是集汉简的千字文,也是汉简风貌的,偏浪漫清奇。鲍贤伦也好简牍,我认为他主要是写秦简一路的。

我和他有过一面之交。近二十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有关书法的活动中,我知道他住在宾馆的同一个楼面,便去看他。那次我们约定,我请他写副对子,我写篇评论他书法的文章。后来各自分手,他回杭州我归沪。没多久,上海书协办公室的杨永健兄,打电话给我,说有我的一封信,原来是鲍贤伦寄来的书法大作,而且是两幅。我很惊喜,鲍先生没有食言,我应践约,要写点文字,谈谈他的书法。没过多少时间,看到有人评论他的书法,观点与我相近,于是,我的就搁了下来。

最近,看到他在北京有个展览,借此机会,谈点肤浅的看法。首先,他很聪明,从徐伯清那里学到了书法基础,一露面,便个性明显,那是从秦简一路化出来的。其次,有个性并非绝顶好,境地有高与低、雅与俗的区别。我觉得他的字法不俗,有高古之追求和趣味。最后,上海老一辈的大书家中,字达高古之境的,有一位学问家——王蘧常先生。他的章草结字高古,篆隶用笔,独步古今;点画遒劲,如千岁枯藤,似蛟龙出海。鲍贤伦的结字取法,与王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自章草,鲍出秦简,这是鲍的过人之处。

但书法,还有其他要求,尤其是点画的质地,线质的鲜头,笔墨的趣味,这是更重要的东西,也是一幅字经得起多看有味、常看常新的通灵宝玉。至于鲍贤伦的笔墨质地和趣味,依我看当是他日后的重点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