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乐梦融)昨天下午,上博东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小观众——上海市第四聋校师生代表。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新体验”活动上,非遗传承人配合手语老师为孩子们解锁“古籍修复”“中式家具修复”等非遗体验(见图 记者 王凯 摄)。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前,上博以非遗为纽带,关怀不同人群需求。
昨天,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首次对观众开放,邀请特殊的听障学生进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上博非遗传承人、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工艺组负责人马如高老师准备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家具样品和榫卯构件。“这是抱肩榫、这是棕角榫,那些是楔钉榫、走马销、燕尾榫、夹头榫、插肩榫……”他耐心地捡起一块块构件,鼓励孩子们上手触摸和拆解。遇到他们无法理解的生僻字,上博工作人员贴心地为孩子们在白板上写下“字幕”。
上海市第四聋校与上博非遗的缘分始于2021年。4年来,从“古籍修复非遗体验”走进校园,到“乐游上博”研学活动,再到参观“实证中国”特展,四聋学生围绕古籍装帧等非遗技艺展开了深度体验,他们亲手制作古书,亲历雕版印刷,感受着非遗技艺的魅力,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