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群“山”竞秀话平箫 宝镜奁开素月空 当法国人为两件中国瓷器镶上金边
第16版:民间收藏 2025-05-24

当法国人为两件中国瓷器镶上金边

缠枝莲纹狮首耳桶式瓶

景德镇制造的仿哥窑花瓶

◆ 王子江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特展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圆满落幕,这场展览恰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连接着东方的神秘深邃,一头指向西方的浪漫绮丽,透过中法两国皇家珍品,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璀璨火花呈现在世人眼前。

我认为最有趣的展品莫过于两件瓷器:一件是明代缠枝莲纹狮首耳桶式瓶,另一件是景德镇仿哥窑花瓶。明代缠枝莲纹狮首耳桶式瓶,原本是一个瓷绣墩,器身以靛蓝釉彩勾勒出细腻的莲花纹样,清新雅致中透着东方的灵动韵味。而法国工匠的巧手一番雕琢后,为其覆以鎏金狮首衔环装饰,瞬间让这件器物变得金光闪耀、富贵逼人,西方宫廷的奢华审美与东方艺术的婉约精致完美融合,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中西合璧之美。景德镇仿哥窑花瓶同样暗藏玄机,其洛可可风格的鎏金饰件源自路易十五御用匠师斯洛德兹兄弟的设计图纸。它是已知的唯一一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拥有过的中国瓷器,以前一直放置在他的衣帽间内。

17世纪的凡尔赛宫,是欧洲“中国风”艺术的中心地,除了被称作“白色金子”的瓷器外。乾隆年间,路易十五还委托景德镇制作了一整套带有王室专用纹样的餐具,部分餐具也在展览中亮相。

中国瓷器浩如烟海,这两件“金装”瓷器无论从制作年代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无法与宋元名品相比,却在法国宫廷受到如此“礼遇”,证明在那个时代的法国甚至西方世界,中国瓷器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和奢侈品,他们本国的能工巧匠为之打造的金属配件,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为昂贵手机制作的精美外壳。通过这两件瓷器,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众多博物馆中,位于巴黎第16区的吉美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中国文物。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法国乃至欧洲收藏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建筑共4层,按照地区分为多个展厅,面积最大的“中国展厅”纵跨2至4层。其中收藏的中国艺术品超过2万件,涵盖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雕像等,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年1月和3月分别在吉美博物馆落幕的明代金器展和唐代文物展,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法国观众。

5月14日在卢浮宫揭幕的《中国情缘》特展,通过170余件18至19世纪的中国文物,再次编织出一幅文明对话的绚丽图景。展厅里的“明星展品”之一——一幅珍贵的《清明上河图》清代仿本的长卷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中国情缘》策展人、卢浮宫亚洲及瓷器收藏馆馆长让-巴蒂斯特·克莱表示,今后卢浮宫还将继续整理馆藏中国艺术品,推出更多展览。“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重新了解中国、重新发现中国。”

文物作为文明最鲜活的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转译的媒介,推动着人类认知模式的革新。当西方观众透过文物触摸中华文明的深层脉动,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审美的拓展,更是人类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和卢浮宫等文化机构不断举办中国文物展览,这些展览就像一个个窗口,让法国民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逐渐被法国民众所理解和欣赏,促进了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以及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与艺术结晶,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文物展览将这种跨文明的物质见证汇聚一堂,让观众在视觉震撼中感受文明流动的轨迹。中国文物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在文化交流和展示方面的经验,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事实上,中国文物展览已成为全球文化版图中的关键坐标。当青铜器在卢浮宫的玻璃展柜中焕发光彩,当敦煌壁画在伦敦的数字光影里重生,中国文物正突破地域边界,将东方文明的基因密码播撒至西方社会。这些流动的文明载体,终将在时空长河中激荡出更绚丽的文化光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