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山”字的玉屏箫
◆ 蔡一宁
中国贵州有三宝:大方漆器、仁怀茅台酒和玉屏箫笛。其中以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它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玉屏工匠在当地水竹制作的箫笛上雕刻精美纹饰和诗词联赋。1913年和1915年,玉屏箫两度在国际博览会上摘金夺银,从此声名远播,成为深受人们喜爱,并具观赏收藏价值的精品乐器。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我收藏了不少玉屏对箫。非常神奇的是这些玉屏箫制作者的落款(刻款)中都带有一个“山”字,如郑芝山、郑紫山、刘崑山、王金山、王银山、罗云山、吴春山、田明山、彭寿山、杨明山等,群“山”竞秀,以“山”为荣,它们既是玉屏箫笛行业繁盛景象的写照,也是贵州人民在“开门见山”现实条件下艰苦创业的奇迹,更是中国民族竹管乐器文化及技艺薪火传承的实证。
其实,这些带“山”字的署款都是制作、营销的艺名,而非工匠的真名。如艺名郑芝山,真名叫郑汝秀;艺名王金山,真名是王庆炳;艺名刘崑山,真名为刘金荣;艺名罗云山,真名叫罗立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悉,玉屏艺人的刻款、店招和商标均落艺名一事源于上世纪40年代。彼时抗战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大西南聚集了大量人员和资金。玉屏箫笛的制作者和经销者抓住商机,纷纷开店设铺。有的商家更是在品牌营销上玩起了谐音梗。一时间,以“山”制幌,“山”头林立,促成了玉屏箫笛发展史上“群山竞秀”的繁荣景象。
我藏有一对玉屏刘崑山制作的龙凤对箫。从外形来看,外有木盒安置,盒盖阴刻隶书“吟风弄月”四字;内有绿纸护套,护套贴有商标广告语“贵州玉屏县刘崑山祖遗仙音精造上品雅颂平箫 金荣”;箫管略扁,长61厘米,直径1.5厘米,按“宫、商、角、徵、羽”古乐五音开孔;对箫管指孔上方分别刻有云牌浮雕阳文对联“明月三弄”“仙音六律”,其下端分刻草书古体诗“生成劲节亦虚心,流水高山结契深。莫道人间无赏识,曲工原自备知音”和“岂是曲高人和寡,只缘同调少知音。英雄本是神仙调,尽在良宵一曲中”;箫管中部刻龙凤纹饰,填有绿色和白色,龙飞凤舞,左右呼应;下部均阴刻同一落款:玉屏刘崑山造。整对龙凤箫选料精良,雕刻精美,包浆粲然,是一对玉屏箫佳作,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