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六月(插画)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扉页留字 附庸风雅 是考场也是摇篮 我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 六月花园
第13版:夜光杯 2025-06-30

附庸风雅

丁旭光

能拥有一间浮动着书香、弥漫着茶香的书房,一直是我的梦寐以求。我先后有过两间书房,分别是竹香斋和谷隐轩。两个书斋名的由来与两位师友有关:一位是国家棋协大师朱祖勤;一位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叶隐谷。

2000年,我在市中心置换了一套新房后,想方设法套裁出一间室雅何须大的书房。书房8平方米,除了书橱,仅一桌一椅。

书房有了,却无斋名。那天,请师友朱祖勤来喝茶,提起斋名之事。朱祖勤看到书橱里象棋古谱《竹香斋》,脱口而出说君子居处不可无竹,建议起名竹香斋。

我和朱祖勤交往已达40年。在上海象棋界,朱祖勤几乎是无人不知。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胡荣华外,获得上海市象棋个人冠军最多者,曾六夺市冠。1990年,上海邮电局象棋队请教练,上海棋院院长胡荣华推荐了朱祖勤。朱祖勤没有辜负胡荣华老师的期望,同年,他助力邮电部获得全国象棋团体赛第四名。朱祖勤妙手玉成力战而胜名手郑鑫海的精彩对局,被收进胡荣华老师主编的第65期的《上海象棋》中。而我,也非常荣幸成为这一精彩对局的点评者。

斋号定下后,请《萌芽》杂志前主编曹阳老师题写了斋名。从2000年到2017年,我在竹香斋里写了三本书。

2017年,我带着一部人物传记和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移居奉贤乡间。乡间二楼的书房比竹香斋大4平方米。书房虽然大了,但因为图书的增加,还是嫌小。于是,一楼的北小间和客厅、二楼的内阳台,也成了我图书和资料的堆放之处。

乡下小区不大,有3户门前挂匾。每每经过挂匾人家,就有一份仪式感。看得久了,我也想附庸风雅一回。此番属意弃斋名取轩名,正搜尽枯肠时,叶隐谷先生手拓印谱《遯斋印痕》再一次入目。叶先生赠我的几幅书法,因朋友喜欢,我便转赠。但这本印谱,我一直珍藏着,这印谱上有我对先生的浓浓念想。

老师叶隐谷先生是邓散木先生的高足,散木印社社长。叶先生的篆刻得邓散木先生之真传——浑厚遒劲、气势纵横;老辣古朴,显天然雄奇之势。作为巨印高手,叶先生光大了散木印风。

最终,我请来叶先生的隐谷两字,起轩名为谷隐轩。轩名始成,请孙琴安老师为谷隐轩题签。没过多久,就收到孙老师横竖各一的两幅隽永行草。

随后,我在网上购买了一块老榆木木板,准备移行草入匾。这时,才发现因为受木板的面积所限,很难体现原作的韵味。于是乎,由妻子写隶书谷隐轩三字并落款;我花了两天时间刻成了阴体字的谷隐轩门匾。接下来,细描绿漆,待风干后,固定于大门东立柱之上。

挂门匾,为了附庸风雅,便自我约束:在院子里修枝或种菜时,也会装模作样地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即便身着工装,也要整理一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