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六旬的曹先生因为听力和视力均明显下降,又一次来到医院就诊。他曾被听障眼花困扰了整整十年,始终没查出确切病因,一度归咎于“年纪大了”,直到从这次体检中发现他的肾脏出了问题。这个结果让他辗转反侧——平时特别注意保养的他,肾脏怎么会出问题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被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令人惊喜的是,经过针对性治疗,他多年来的听力问题竟然有了明显改善。
一场免疫系统的“叛变”
要理解这个疾病,先从认识身体的血管系统说起。遍布全身的血管就像纵横交错的河流,滋养着每一个器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像忠诚的卫士,保护身体免受病菌侵害。但当免疫系统“叛变”,开始攻击自身血管时,就会引发血管炎,其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攻击小血管。ANCA全称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这种抗体会错误地指挥免疫细胞攻击血管壁,导致血管发炎、损伤甚至坏死,进而影响肾脏、肺、皮肤、神经等多个重要器官。
这种疾病最棘手的地方在于症状千变万化,很容易被误诊。常见表现包括持续低烧、莫名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也会在人体不同的器官有不同表现,如耳鼻喉可能出现鼻塞、流脓鼻涕、听力下降;眼睛可能发红疼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发生,而且病情进展往往很快。如果出现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且持续不愈,一定要及时就医。
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整治”
由于症状复杂多变,确诊需要结合多项检查。首先是ANCA抗体检测,这是两个好似孪生兄弟的类型:p-ANCA和c-ANCA,它们分别攻击不同的血管成分。此外还要做血常规、肾功能、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方面,CT可以帮助发现肺部或鼻窦的病变。必要时还需要取小块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管炎症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治疗甲亢的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诱发类似表现,用药患者要格外警惕。
虽然疾病来势汹汹,但只要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完全可控的。治疗通常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诱导缓解期,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快速控制炎症;然后是维持治疗期,用小剂量药物预防复发;同时配合保护肾功能、预防感染等支持治疗。中医将这类疾病归为“脉痹”范畴,认为病机在于体虚邪伤、血脉瘀阻。在传统中医理论以及沈丕安、苏晓两代名中医临床指导下,采用清热化瘀的治法,常用生地、丹皮、赤芍等中药,通过辨证施治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目标是让疾病进入“休眠期”,不再影响正常生活。关键是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切莫延误治疗时机。就像上文中的曹先生,经过规范治疗,不仅肾脏问题得到控制,就连困扰十年的听障都改善了。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多系统症状,一定要追根究底,直至找出潜藏的“真凶”。
黄慧萍(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