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强新
那年春天,天气似乎回暖得早,延安西路一带高大的梧桐树,如同申城别的街区,早早泛出了新绿。一天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兴冲冲赶到延安西路1538号,去参加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
出版社的办公楼是一幢很有气派的欧式老洋房,底楼走廊宽敞,东面那间是《上海少年》编辑部,座谈会在走廊辟开的空间召开。我签到时,已经来了几位业余作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星正在会议桌前迎候大家。那时他正值中年,略显瘦削的身材,举止儒雅。作为《上海少年》编辑,他是这次创作座谈会的召集人。我是第三回见到任老师了。两年前我写了两篇小说寄给《上海少年》,他是刊发小说的责任编辑。那年月,上海纯文学期刊只有《朝霞》和《上海少年》两家。《朝霞》我投过一篇描写知青上山下乡的小说,但稿件没有被采用。第二篇我投给了《上海少年》,不久收到了任大星手写的稿件录用通知单,他又跑到我的工作单位看望我。想不到一篇不是纯粹儿童文学的习作,受到这位老作家的重视,当时对我鼓励很大,我也开始学习儿童文学创作。
座谈会上,任老师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告诉大家:《上海少年》即将恢复原来的刊名“少年文艺”。这本1953年创刊、由宋庆龄题名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欢的儿童文学名刊,在“十年动乱”时期一度停刊、易名,如今又将获得新生。任老师代表《少年文艺》编辑部,向大家约稿。座谈会没有茶水点心招待,但每位参加者心头热乎乎的,儿童文学创作的春天又来临了。以后若干年里,我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几本刊物,包括《小青蛙报》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童话、故事、诗歌和儿歌,有些作品还被收入该社出版的《三百六十五夜》等集子。
许多年过去了,鬓发已衰,当年的业余作者也许相遇不相识了。延安西路1538号那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却依然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