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黎明与沿街商铺店主沟通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万书记,来啦!”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凝新第四街区的沿街商铺,万黎明经常听到这样的招呼声。万黎明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也是凝新第四街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街区书记一年多来,她以加微信、发提醒、送问候为起点,切实帮助商户解难题、办实事,在实践中提炼出“万向工作法”,让党建服务触角延伸到街区每个角落。在商户眼中,她也从“城管同志”变成了亲切、可信赖的“Number万”。
联系卡贴心
凝新第四街区汇聚3个居民区、221家单位企业及171家沿街商铺,承载着街道近三分之一的“小个专”市场主体。万黎明深知联系渠道必须畅通有效。她的走访包里总备着两叠联系卡,一叠普通卡,另一叠背面贴好双面胶。在凤冈路菜市场的30个摊位前,她的联系卡就醒目地贴在收款码旁。“就是要让商户随时找得到支部、叫得应书记。”她解释道。她的走访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每日汇总问题清单,每周例会跟进进度,每月研判总结经验。
更深的改变,在于身份认知。初任书记时,她身着制服走访常让商户紧张,“又来检查了?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一次走访中,一位餐饮店老板半开玩笑地提醒:“万书记,您常来我欢迎,但能不能别总穿制服?客人看见,还以为我卫生不合格呢!”这看似随意的调侃,让万黎明深受触动,真正的服务,首先要站在对方立场,不能给商户“添堵”。她立刻改变,在日常走访时换上便装,刻意选择午后等客流较少的时段沟通。
最难“破冰”的,是外卖骑手群体。起初,在取餐点、商务楼送餐集中区尝试搭话均告失败。万黎明转而“蹲点”观察,发现13:30-14:30是骑手集中吃饭的时间,在社区食堂里能与他们交流;在快递分拨点、电瓶更换站,也是与他们沟通相对轻松的窗口。摸准规律后,她带着跨省就医报销等针对性服务,走近这些“流动邻居”,逐渐敲开了他们的心门。
网格响应快
安西路人行道破损、延安西路窨井盖问题……商户的急难愁盼如何化解?万黎明依托“三级闭环”机制,简单问题由“六边形”小组(机关干部、居委干部、党群服务、行政监管、社会力量、志愿骨干)在组内解决;难题上报网格,由网格长牵头召开党建联席会,联动执法队、派出所、国企等多方力量协同处置。
去年,凤冈路一商户提出拆除门前非机动车路栏及电线杆,以优化环境、提升客流。经研判,诉求涉及交警、电力等多部门。网格长迅速协调,很快完成路栏拆除;电线杆因需国家电网排期,也在今年三四月顺利移除。“天际线干净了,人心也敞亮了。”商户负责人感慨道。
走访中,新象限·武夷园区的沿街商铺店主提出希望合规外摆提升人气。万黎明团队指导商户明确红线范围,严格按效果图设置可移动桌椅,并协调确定外摆时段。事中事后监管同步跟进,确保街面整洁有序。这种“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也应用于小餐饮店装修,避免了商户因事后整改承受损失。
激发反哺情
如今,万黎明的微信添加了百余位商户老板、店长及骑手,成为高效的“民情直通车”。宣化路一家生鲜超市老板发现隔壁餐饮店油烟管道直排影响自家经营,一个电话打给万黎明:“万书记,这事找你能管不?不然我只能打12345了。”万黎明迅速协调执法队员到现场查看,指导餐饮店改造管道,将油烟引向合规排放口,问题快速解决于萌芽。“有事先找万书记,比打12345还管用”逐渐成了商户共识。
更令人欣喜的是,党组织的暖心服务点燃了商户反哺社区的热情,形成良性的互动。修脚店定期为周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足部护理;电动车修理店给骑手提供免费充气等服务;社区活动中,商铺捐义卖券、送点心;外卖小哥申请加入“益骑前行”青年突击队结对帮扶独居老人…… 本报记者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