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秘鲁华侨回故土  珍贵史料展义举 小伙腹部一道疤  藏着生命的约定 兴趣痛点相结合  亚宠展上弄潮儿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08-24
上海故事2 感恩之约

小伙腹部一道疤 藏着生命的约定

肖现民教授和他的诊疗笔记

28年前,8个月大的肝母细胞瘤患儿晓海(化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右半肝切除手术,获得新生;28年后,长成大小伙的他携家人冒台风赶赴上海,完成与主刀医生肖现民迟到的感恩之约。这次医患重逢,见证的不仅是一场生命奇迹,更映照出儿童肿瘤诊疗的进步与医者仁心的传承。

小毛头长成大小伙子

近日,复旦儿科医院普外科诊疗中心,78岁的肖现民教授见到晓海,亲切握手后便俯身查体,腹部那道疤,清晰地记录着28年前那场拯救生命的手术。复旦儿科医院院长王艺,副院长翟晓文、耿红全,党委副书记董岿然,肿瘤外科主任李凯和年轻医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医患“双向奔赴”。

晓海特意带来梵高画集,致敬爱好油画的肖医生,肖现民回赠了亲手绘制的油画。参观病房时,肖教授临摹的老院区油画,让晓海妈妈忆起往昔:“1997年老院区新病房刚建好,我们就住在这里。”肖教授望着一米八的晓海感叹:“当年的小毛头长成男子汉,和医院新老院区变迁一样令人感慨!”

笔记本还原生命之战

1997年9月,家人给8个月大的晓海洗澡时发现腹部肿块,转至复旦儿科医院后确诊为肝母细胞瘤,右半肝全被肿瘤占据,血管受压移位,所幸未淋巴转移。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给婴儿做右半肝切除难度极大。曾在瑞士进修肝母细胞瘤诊疗的肖现民主动请缨,集中外科全部力量于9月29日完成了这台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有惊无险,后续化疗“斩草除根”。晓海妈妈至今说起仍心有余悸:“幸亏发现早,不然就没手术机会了!”

在这次见面前几天,肖现民特意找出珍藏已久的“手术心得”。多年来,他习惯于对一些疑难病例做诊疗过程的详细笔记,到现在已有厚厚一大沓。由于长期存放和反复翻阅,笔记的纸张都已经发黄,边缘还有些翘起,但苍劲的字迹与细致的绘图还原了当年那场生命之战的艰辛。

写留言续上救命情缘

晓海高三时得知身世,将“肖现民”这个名字深深铭记。今年7月,他刷到医院官号留言,续上了这段跨越28年的医患之情。

因小时候体弱,家人特别注意让他锻炼身体,如今从事软件工程的晓海阳光健硕。走在病房走廊里,不少患儿望着他,眼中满是希冀。肖现民与肿瘤外科主任李凯邀请他以“大班长”的身份加入“阳光小勇士俱乐部”,用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

据介绍,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约占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90%,近年来发病率有走高趋势。作为一种恶性胚胎性肿瘤,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中。

儿医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董岿然介绍,随着医学发展,目前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段已较为成熟,通过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检测到肿瘤,还有有效的化疗、靶向治疗药物和成熟的手术技术,晚期病人也可以考虑肝移植。

从1987年开设肿瘤专科门诊,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每年收治肝母细胞瘤30例左右,5年无瘤生存率为85.2%,5年总体生存率为92.1%,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