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日前在北京开幕,75岁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名誉主席萧孝权展示了自己收集的秘鲁华侨华人抗战史料。
得知萧老先生近日来沪商谈中秘合作,并将秘鲁侨胞捐款抗日史料纪念册捐赠上海市侨联,记者特意前去采访,听他讲述自己数十年来发掘、守护这些史料的故事。
秘鲁华人祖先的经历可谓中国近代苦难的一个缩影。18世纪五六十年代,10万名广东等地所谓的“合同劳工”被贩卖到南美,像奴隶一样从事挖鸟粪、种植等强体力劳动。他们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与当地族群融合,为秘鲁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成立于1886年,是服务当地华侨的全国性机构,取名“通商惠工”,旨在维护华侨权益、推动慈善公益,萧孝权曾长期担任机构的主席和名誉主席。
生活在美洲大陆,秘鲁华人华侨始终心系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秘鲁侨胞迅速组织建立“秘鲁华侨抗日筹饷总会”,口号是“日贼一日未退,失地一日未复,则我们筹款责任一日未完”。1932年到1939年,秘鲁侨胞通过义演、卖花、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方式,共筹集款项200余万秘鲁币,折合100余万美元。这批善款部分用于购买战斗机支援抗战,其余悉数转返国内。萧孝权说,哪怕当地华人务农收入很低,也要把仅有的五角钱捐出来,积少成多,支援祖国同胞抗日。
感佩于秘鲁侨胞的义举,国共两党政要、将领和文人雅士纷纷赠送墨宝,表彰他们对抗战的贡献。1939年,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收到从重庆等地寄来的200余幅书画作品,包括周恩来题写的6幅书法条幅和冯玉祥的“还我河山”等。其中,周恩来题词“万里之外秘鲁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战之光荣”,高度肯定了秘鲁侨胞在抗日战场发挥的作用。收到这批作品后,中山隆镇隆善社又以义卖的形式在秘鲁开展第三次筹款。
1987年,萧孝权任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财政主任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批当时的书画作品。他如获至宝,提出不仅要保存好这批差点被历史尘封的墨宝,更要把秘鲁侨胞在抗战时期的事迹整理出来传播出去。随后的日子里,萧孝权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整理字画、考证作者。可惜的是,“有些书画作品背景信息缺失,没有办法确认作者。因时间久远,当时的知情人大多也已不在人世。”不过,经过整理,这些作品最终于1989年举办了纪念展,在当地华侨中引起轰动。由于秘鲁当地条件有限,萧孝权辗转委托家乡广东省中山市的老乡排版,又前往香港制作,几经周折才印刷出纪念特刊。如今,每逢与抗战相关的重要纪念日,这批作品都会在当地展出,传承华侨们的家国情怀。
实习生 胡非凡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