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宓重行
初建微信群时,并未料到它会成为我生活中如此精彩的一部分。那时不过是三五旧友,因着某个由头,便随手拉了个群,群名也取得随便,就唤作“老友小聚”。后来这习惯却蔓延开来了:我又陆续建了读书群、电影群、徒步群、美食群……每个群都像是一间新开的铺子,我会站在门口吆喝,熟识的、半生不熟的、全然陌生的,都一视同仁地被邀请进来。他们有的略作踌躇,有的欣然加入,也有的如避瘟疫般逃开。好在我的好友列表为数众多,这一个个群便这样日渐膨胀起来。
读书群里常有奇人。一位自号“书虫老李”的,每日清晨必发一段读书笔记,雷打不动,文字极好,不似寻常摘抄,倒像是与书中人物对谈后的实录。我疑心他是某位隐退的教授,却从未求证。另有一位专爱侦探小说的女子,每逢读到巧妙处,必要在群里大呼小叫,群友们也热情配合她演出,一时间“凶手是谁”“动机为何”的讨论刷了个满屏。
最热闹的当属美食群。有位在云南开小吃店的群友,时常上传当地稀奇古怪的食材照片,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这是昨天山里采的鸡枞,炖汤极鲜”或是“本地人叫它苦子果,生吃涩口,炒肉却香”。我看着那些陌生而鲜艳的食材,仿佛闻到了千里之外的烟火气。
徒步群周末常相约爬山涉水,有时在群里实时分享照片或视频。有位专拍云海的老陈,总能捕捉到群山间云雾缭绕的绝妙瞬间。我问他秘诀,他说:“不过是比旁人早起两小时罢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患有失眠症,那些美丽的云海照片,其实是老天对他的馈赠。
电影群里有个大学生,平日极少发言,但每次讨论经典电影时,他总能一语道破天机。有次众人为某部晦涩的艺术片争论不休,他忽然发来一段话:“导演不过是在拍自己的童年噩梦,诸位何必过度解读?”后来私下聊天才知,他父亲正是那位导演的大学同窗。
这些群聊像是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窥见了无数种生活的可能。忽然想起小时候收集彩色玻璃片做成的万花筒,对着阳光轻轻转动,每一秒都瞬间变幻出奇异的光彩。这些群聊何尝不是如此?它们让平凡的生活有了更多色彩,也让孤独的现代人找到了各自的角落。
我始终没有删除任何一个群。就让它们在那里,像一间间永不打烊的茶馆,等待有缘人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