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和衣倒在人怀(中国画) 梦韵 诗人郑愁予 簪子 外甥女笔下的杨绛 黄岩的年糕 音乐去中心化 为抗击日寇“加油” 那一场雪
第13版:夜光杯 2025-09-06

为抗击日寇“加油”

郭玉瑛 郭柏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知识分子集结在我国近现代著名化工专家、教育家徐名材(人称老夫子)的麾下,于1941年在重庆筹建动力油料厂。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研究桐油等植物油裂解技术,生产出大量抗日前线和西南地区交通运输急需的油料,如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据不完全统计,动力油料厂在抗战时期共生产汽油40万加仑、柴油160余万加仑及各种润滑油16余万加仑。其产量占当时国内总产量的40%。英美盟军誉之为世所罕见的规模。

父亲郭钟福是动力油料厂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在校任助教,过着安稳而平静的生活。不料“八一三”抗战爆发,交大成了日本鬼子的军营,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

经过深思熟虑,父亲与先期到达重庆的徐名材老师取得联系,决心离开孤岛上海,投身抗日救亡。1940年大年初一,他背了一个大帆布袋,手提一只旧皮箱义无反顾离开了亲人,从此一别八年。父亲从海路经中国香港、越南海防到昆明,再改走公路辗转到达大后方四川。经徐名材老师推荐,他先去南川航委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任材料分析检验员,并从事滑翔机蒙皮的油漆研究。两年后他进入由徐老师任厂长的动力油料厂任燃料研究室研究员和代主任。在油料厂期间,父亲与同事们进行了多项新产品研发,如松香裂解作变压器油,用四乙基铅合成作汽油添加剂提高辛烷值,合成树脂塑料等,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当时经济部批准的多项专利。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公派赴美留学。他在美两年并非去读硕士、博士,而是去有关化学工业的各工厂实习考察。学习丙烯酸类产品的研制,酚醛层压板、棒的加工,苯酚合成工艺等,收集了层压塑料、聚氯乙烯(PVC)加工相关资料,目标是为今后在国内发展塑料加工成型技术作准备。

1947年秋父亲如期回国,后与一批原动力油料厂的高级技术人员回到上海筹建上海化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继续在上化厂工作。在父亲等一批化工专家的努力下,上化厂发展成为国内生产聚氯乙烯新产品首屈一指的企业。父亲的另一个成就是响应国防军工急需,于1963年筹建了上海市塑料研究所,专门从事氟塑料等军工所需产品的研发,为国家作出了特殊贡献。与父亲一起从动力油料厂来到上海的化工专家,大多有留学经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杨浦区眉州路354号小院生活过多年。其中不少人因祖国各地的发展需要而离开了刚建起的上海化工厂。如江知权、卢汉章、陈彬、范棠等。其中彭少逸到了太原煤炭研究所从事催化剂研究,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保功到了长春应化所,后又去武汉中科院任分院院长。他们都是在徐名材老师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爱国知识分子,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火热的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本组文章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