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
叶(铜版画) 自古英雄出少年 提篮桥的正义判决 漂洋过海的米饭 天堂也会起风么 妯娌情暖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09

提篮桥的正义判决

徐家俊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曾长期服务于上海监狱系统,从1989年起从事监狱的编史修志工作。1992年我在刚出版的《上海军事编年》一书中看到日本战犯在提篮桥被枪决的记载,以此为线索,系统地查阅了1946—1948年期间《申报》《大公报》等媒体,又去各档案馆、图书馆等查阅资料,并寻访历史知情者,通过多年的搜集整理,让我理出头绪,弄清历史的轨迹。

提篮桥监狱从1945年12月起关押日本战犯,次年1月,盟军美军军事法庭借用狱中“十字楼”审判日本战犯,法官、检察官、律师、翻译等均为美军军官。1月18日,首次在狱中审判侵华日军第34军参谋长镝木正隆少将等18名日本战犯,至同年9月期间,法庭分10批对47人进行审判,其中判处死刑10人,实际执行7人,其中6人在提篮桥执行绞刑(该绞刑房仍原物保存)。这47人中,包含日本驻台湾第十方面军参谋长谏山春树、日本驻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中将等将级5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分别在平汉宁穗等10个城市设立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各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最早始于1946年4月,而设于提篮桥的美军军事法庭最早始于1946年1月18日。为此,我提出“提篮桥监狱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之论断,并在《抗日战争研究》《上海党史研究》等发文。

抗战胜利后,上海除了美军军事法庭外,于1946年3月在虹口江湾路1号4楼西部设有上海军事法庭。我曾去该处考察,大楼原系4层现在加为5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呈“口”字形,中间是一个大操场,大楼外墙呈咖啡色,建筑外形近似椭圆形的堡垒式,外圆角,内方形,顶楼系平台,在东南角建有瞭望台,整体远观犹如航行在海上的军舰。该大楼原是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初建于1924年,后推倒重建,1933年9月竣工,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

上海军事法庭首次于1946年4月29日在江湾路1号开庭审讯日本战犯汤浅寅吉,到1949年1月26日在塘沽路309号最后一案宣判结束,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共受理250余起案件,审案范围涉及华东地区。法庭通过扩大宣传,发动民众指认,致函犯罪地当局协助查证,组织法庭人员实地调查取证等,先后对183名日本战犯(含20多名将级)进行审判,其中对江阴日本宪兵队军曹下田次郎等13人判处死刑,对侵华日军第27师团长落合甚九郎等21人判处无期徒刑,对侵华日军中国方面海军司令福田良三等88人判处有期徒刑,61人被无罪释放。上海军事法庭是全国10个军事法庭中存在时间最长、判决日本战犯人数最多、审判将级战犯最多的一个法庭,其历史功绩应充分肯定,但对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无罪释放却是法庭的最大败笔。法庭被判处死刑的13人中,除了下田次郎等2人枪决于江湾刑场外,黑泽次男等11人及广州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田岛信雄等3人(因核准过程中,广州法庭撤销而移押上海执行)共14人,分别于1947年8月12日至1948年9月9日期间,被枪决于提篮桥监狱刑场。

多年来,我填补了上海审判日本战犯方面的若干空白,挖掘到江湾国防部战犯监狱关押日本战犯的珍贵史实,是提篮桥监狱“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的执笔人。(本组文章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