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三言两语 伏天(油画) 加工资饭 “泡”展览 房子的回音 “实验室钻石”时代的爱情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27

“泡”展览

瑞秋

这个夏天好展不断,我看了十场。想想有点自我感动,有些展明明可以等到天气凉快时去看,为何要冒着酷暑,汗流浃背地上路?奈何不得自己,在那个想去的瞬间,热切和执着上了头。每一个展都很值得看,如“贝聿铭先生的建筑展”“希腊人:从阿伽农到亚历山大展”“奥赛博物馆上海展”“陈逸飞回顾展”“世博会展”“吴昌硕纪念馆展”以及LV船上的“品牌博物馆”,像山外山、水外水,开阔了我的眼界。“黄永玉先生的新作展”,让人轻松愉悦,收获情绪价值。“复旦博物馆”里的校园近代史,饱含文人的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奥赛博物馆上海展”,是重量级艺术展,我在那里“泡”了四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馆内有106幅不同流派的代表作。穿越回二十年前,在巴黎奥赛博物馆看了第一眼,至今没能忘记它们的容颜。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堆》,明和暗的过渡处,局部调色看似夸张,整体呈现时,出乎意料地逼真。梵高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一眼看过去极其普通,细品每一个细节,都有名画的叠加效应。AI技术的运用,时空同步,想听一幅画的讲解,扫一扫码,想了解艺术发展史,去看影片《奥塞律动,流派探源》。

看黄永玉先生的新作,解读老顽童的风趣幽默,在忍俊不禁中解压。九十岁后的黄老,握笔稳健,收放自如,十二生肖画得呆萌可爱,花开花落绘得绚丽淡然。展览醒目处的《行囊》,是他九十七岁时画十多岁的自己,一个背着大行李袋,从湘西老家出发,来上海谋生的小小少年。题跋叙事,讲了他初出茅庐的故事。他说当时有个上海老人,调侃他这个“小瘪三”,讨饭还背一大袋子书和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他觉得老人说少了、说轻了,大袋子里还有刻过和没刻过的木板、木刻刀、笔墨纸砚和颜料盒。读到此,我对少年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可黄老没有继续卖惨,语气渐入自豪佳境,大意是当时有这副家当的年青人不多,有的连木刻刀都没有见过,而他靠这袋家当,养活和成就了自己,不容易且非常走运。结束语“嗯哼”,画面感十足,像摆了个“叉把腰,先得意会儿”的造型,既拽又可爱。看过他生前的访谈节目,烟斗和大笑,是他的两大标配,融入于漫画似的作品中。

七月,忘了暑期给学生让路,赶了场《希腊人:从阿伽农到亚历山大展》。因为现场人头攒动,拍照时,不得不把相机举过前面人的头,并练就了排队等看藏品的耐心。展览的设计很到位,用时间轴线,把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对应期,名人,罗列得一目了然。比如公元前四百年左右,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出了扁鹊、孟子、庄子、商鞅等名人,古希腊处于“古典”时代,出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家伯里克利等名人。古希腊神话多,神也多。看展时很多人识得的神,并不是因为读了《荷马史诗》和《珀尔修斯·杰克逊》,有的在动漫里看到,有的在旅行中了解,有的在打游戏时记住。碎片化知识,一展得以捋清、整合。

八月中旬,“古埃及文明展”收官,若不是参观过埃及博物馆,一定会去凑个热闹。“丰子恺艺术展”在计划单里,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展”有好奇心。上海有的是展,且大多是免费的,且看且珍惜。展外还有看点,当下的年轻人,不但爱展,还爱文创产品。我在展间喝咖啡续命时,偶见一文创小店,人气很旺,结算处排起了长队。傍晚离开展馆时,发现年轻人包包上挂的、手上拎的,都是带有文创标记的物品。

晚风,裹挟着黄浦江凝聚又扩散的味道,既熟悉又陌生,我在回味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