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艳
老妈忽然提出要请全家吃饭,想去吃广元路上的新利查西菜馆,理由是这个月加了退休工资。新利查,好久远的名字了,上一次去应该已经是十几年前。那时忽然怀旧海派西菜,连去了好几次,只记得店里鲜明的红白方格子桌布,海派三件套——罗宋汤、土豆沙拉、炸猪排,以及周遭四下都是上海话。
到了餐厅,大不一样。原来2023年经过一轮改造,新店重开也就一年多。墙面刷成了奶黄色,店招做成了立体金字,店面敞亮通透,窗帘换成了落地红丝绒,一层半和二层的空间也设计得更合理。大理石桌面上没有了桌布,店里的服务员也不再是“阿姨妈妈”,但每桌一瓶泰康辣酱油仍是标配。点菜时,服务员给了一张店里出的《老克勒食报》,原来新利查的店名源自1918年开在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新利查番菜社,而这家店则在1981年开业,也是将近45年的老店了。
点了个店里主推的双人套餐,居然和李锦记联名,三道主菜里都加入了中式酱料来调味——西班牙式烤肋排里加了排骨酱,煎海鲈鱼里添了薄盐生抽,烤眼肉牛排里则用了旧庄蚝油。这也算是充分发挥了“海派”二字,爸妈吃了都觉得味道很不错,还有几分似曾相识。套餐分量实在很大,主菜之外,还有汤、沙拉、前菜、餐包、主食以及甜品——没想到西米露布丁依然是招牌,一满杯晶莹剔透的西米露是热的,中间还有豆沙夹心,吃起来口感既弹又糯,与另一款自制酸奶相配,一口热一口凉,很是有趣。原本还想点一份“经典老三样”,只可惜眼大肚小了。
吃饭间歇,依然能听到四周熟悉的上海话。隔壁一桌的阿姨爷叔四人,说点两份汤,点餐的店长姑娘说:“爷叔,西餐是一人一份汤的,不是腌笃鲜哦!”听得我差点笑出来,但姑娘还是非常合理地给他们推荐菜肴,主打一个吃点家里做不了的菜,以及还要吃到实惠开心,听得几个人舒舒服服,四份汤也喝得很愉快。另一边的老人家则早早进来占位,原来是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们来聚餐,老老少少8人长桌,边吃边聊着生活琐事。餐食暂且不论,这气氛就很够了。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刚上学那会儿,妈妈有一次加工资,也请全家在附近的餐馆吃了一顿。那时大家最多买点熟食,很少下馆子。于是,一家人开始回忆起当年的餐桌。一个是锅巴,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滋滋作响的菜;一个是红烧的两条小黄鱼;一个是全家福的锅子,肉丸蛋饺啥都有;最后一个大家都想不起来,只记得是三菜一汤,花了10块钱。忆毕,老妈总结性感叹说,我们的生活真的跟以前没法比啊!
将近40年过去了,老妈的“加工资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付款的方式也从现金变成了扫码。不知明年此时,我们会在哪家老牌餐厅里吃一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