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振
做梦都没想到,我那平日门可罗雀的公众号,竟会因一台老相机而改变。
虽然我开通视频号后发的第一个短视频就曾获得过10万+的流量,但我的公众号自打一年多前悄然开通以来,一向波澜不兴,阅读量大多在个位数徘徊,偶尔蹦到两位数,我都要瞅上好几眼,暗忖这是哪几位老朋友又来捧场了?公众号统共只有十来位关注者,阅读量的天花板一般也就是这个数字了。而个位数的阅读量,通常是我的铁杆朋友和家人贡献的。
我本也不在意阅读量多少,隔三差五,信马由缰,想到什么,便随手记下几行,很多时候写完了,既不开启群发通知,也不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虽是公众号,实为“自留地”,纯属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最近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老相机与我的左轮玩具枪的怀旧文章,忘了关闭群发通知,刚发上去的时候,和往常一样,悄无声息。忙完手头的事,隔了几个小时再点开后台,心里盘算着,按惯例,应该有五六个阅读了吧。可这一看,真把我惊着了,那条往日一直躺平的阅读量线条,竟自己站了起来,不管不顾地“噌噌噌”往上冲,不但轻松突破了“十几”的天花板,还一鼓作气跃过了100大关,这是我公众号生涯里破天荒的“三位数”里程碑。接着它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1000、3000、5000……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每一次刷新页面,数字都在创造新的历史。
我揉揉眼,反复确认,没错,确实是我的公众号。我的朋友圈规模小,好友不足百人,平日文章能收获十余位亲朋的点赞已是难得的盛况。因此,这波“泼天”的流量,一定是通过分享、在看、点赞,才如同滚雪球般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当然,如与那些动辄制造出10万+爆款文的网络大V相比,我这区区几千的阅读量,实在不值一提,但对于我这个阅读量通常在个位数徘徊的公众号来说,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一次始料未及的“出圈”。
这篇文章没有爆款技巧,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叙述一些细节: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如何为安抚想念母亲的我而买下一把左轮玩具枪;他如何在繁忙工作之余,带我们姐弟仨登长城、下馆子;父亲在那台珍贵的相机被借出摔坏并好不容易修好后,依然不改慷慨……可能正是这些质朴的家庭往事,引发了许多人共同的情感记忆,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文章发表已过去很多天了,阅读量的数字还在慢慢往上蹦,但我已经不那么频繁地去关注它了。以后,我的公众号阅读量大抵还会恢复到个位数的常态。不过没关系,就像那台包浆的老相机和那把生锈的左轮枪一样,有些东西的价值,本来就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
流量固然非我所求,然而此番意外“出圈”,却仍令我心生感念。正是网友们一次次的转发、推荐与点赞,才让我那些纯粹私人的记忆,得以与成百上千个陌生的心灵产生共鸣。